名称
平果市
拼音
Píngguǒ Shì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广西壮族自治区
所在城市
百色市
所在区县
平果市
所在街道
平果市本级
名称含义
因1951年平治、果德两县合并,各取一个字,故名。平:指原平治县,果:指原果德县。
名称起源
1951年,平治、果德两县合并置平果县。2019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平果县设县级平果市。
名称历史
平果县古为百越地。秦属象郡地。汉、三国属郁林郡增食县地。晋、南北朝属晋兴郡增翊县地。隋为宣化县地,属郁林郡。唐开元二年(714)置万德羁縻州,治今坡造镇归德村;置思恩羁縻州, 治今旧城镇,均属邕州。开元二十一年(733)置都救县,治今同老乡,属田州。五代十国时期沿袭唐制,先属楚,后属南汉。宋初始沿袭唐和五代制。北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置果化羁縻州,治所今果化镇槐前村。皇祐五年(1053),置都阳寨(今坡造镇都阳村),属邕州;置那海堡(今海城乡)、丹良堡(今马头镇雷感村江州屯),属田州。北宋还置恩诚羁縻州,治今榜圩镇南,属邕州。熙宁中(1068-1077)万德羁縻州改归德羁縻州。始兴三年(1133)都救县改称党佳县,属田州。元废都救县,并改羁縻州为土州,思恩、果化、归德等土州(县)改属田州路,恩城土州改属来安路。明洪武二年(1369)思恩、恩城、归德、果化4个土州改属田州府。永乐二年八月(1404)思恩土州直隶广西承宣布政使司。明正统四年(1439)思恩土州升为思恩府,府治由今平果江北旧城迁至今马山县乔利圩附近。正统六年(1441)十一月,思恩府改为思恩军民府。弘治五年(1492)恩城土州废。弘治(1488-1505)末思恩军民府改土归流为思恩府。弘治十八年(1505)归德、果化2个土州改隶南宁府。嘉靖七年(1528)置旧城土司和下旺土司,治今旧城镇 和海城乡,属思恩府。清代因之。光绪二年(1876)下旺土司改隶百色直隶厅。民国二年(1913)果化土州、归德土州、旧城土司属邕南道,下旺土司属田南道;四年(1915)并果化、归德 2 土州及白山、下旺、都阳、旧城 4 土司部分地方辖地,改土归流合置果德县,先治天平果西北果化,后改治今马头镇,属南宁道;七年(1918)上林土县、下旺土司改流合置思林县,治今田东县思林镇,并划辖原属恩隆县之下恩里,属田南道;十六年(1927)果德、思林 2 县直隶广西省;1930年,果德县属宾阳民团区,思林县属恩隆民团区;二十一年(1932)果德、思林2县改属百色民团区,随后果德县改属南宁民团区;二十二年(1933)思林县改属天保民团区;二十三年(1934)果德县改属南宁行政监督区,思林县改属天保行政监督区,同年12月,思林县易名平治县,治今榜圩镇,改属百色行政监督区;二十四年(1935)平治县析出保城、竹梅、养秀3 乡归田东县,同时划辖原都安县镇江、登排 2 乡和原田东县大同、景德、景仁、江南 4 乡以及原果德县旧城乡;二十五年(1936)平治县改属南宁行政监督区;二十八年(1939)果德、平治县改属武鸣行政监督区;二十九年(1940)改属第八行政督察区;三十一年(1942)改属第四行政督察区;三十三年(1944)改属第五行政督察区;三十四年(1945)复属第四行政督察区;三十七年(1948)改属第十一行政督察区。1949 年平治、果德 2 县均属武鸣专区。1951年撤武鸣专区,平治、果德2县改属百色专区。1951年(时政务院批准时间为1952年8月11日)平治、果德两县合并,各取一个字命名平果县,治今马头镇,属百色专区。1952年属桂西僮族自治区百色专区。1956年属桂西僮族自治州百色地区。1958年属百色专区。1971年属百色地区。2002年百色撤地设市,改属百色市。2019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平果县设县级平果市。
热门文章
把荷乡
龙茗镇
凭祥市
夏石镇
凭祥镇
上映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