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县

名称

容县

拼音

Róng Xiàn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广西壮族自治区

所在城市

玉林市

所在区县

容县

所在街道

容县本级

名称含义

唐代,唐太宗下令全国州郡以当地名山大川命名,我县以大容山为名,原铜州改名容州。明洪武年间,容州改为容县。容,取“容纳”之意。大容山,《金通志》载:山“高五百余丈,周围千余里,以其迥阔无所不容而因名大容。”

名称起源

因当地名山大容山而得名。

名称历史

秦始皇在岭南置三郡后,今容县地属象郡。汉初属南越国地。汉元鼎六年(前111),属合浦郡合浦县地。永平十四年(71),将今县境东北部之自良、古旺、大里、同江、思旺一带划出置鄣平县,属苍梧郡。至此,今县地分属合浦郡合浦县和苍梧郡鄣平县。建安八年(203),合浦郡合浦县、苍梧郡鄣平县属交州。晋朝(281—420),分合浦县置荡昌县,治今容城,属交州合浦郡。南朝,宋前期(420—465)荡昌县属交州;宋泰始年间(465—471)属越州(交州改);梁普通四年(523),改荡昌县为阴石县,置阴石郡,属石州(州治在今藤县),郡治设于阴石,是容县置郡之始。隋开皇九年(589),废阴石郡,改阴石县为奉化县。十五年(595),改鄣平县为安人县。十八年(598),改安人县为宁人县。十九年(599),奉化县改名普宁县,属扬州(郡治在今藤县)。唐武德四年(621),析合浦郡北流县、永平郡普宁县地置铜州,州治设于北流县,又从北流县分置宕昌县(今容县地西南部)、新安县(今容县地西部)二县,从普宁县分置渭龙县(今容县西南部)。不久,宕昌县省入普宁县、渭龙县。贞观元年(627),唐太宗颁令各州县以所在地之名山大川命名,铜州境内有名山大容山,因改铜州为容州,此时置容州普宁郡。贞观十一年(637),新安县省入渭龙县和普宁县。贞观二十三年(649),将原属藤州的宁人县更名欣道县,复归容州辖。此时容州领普宁、北流、陵城、渭龙、欣道和陆川等6县。开元中,容州升格为都督府,移容州郭下之北流县于西南60里,自此,北流县与普宁县、渭龙县载然分域。开元二十一年(733),置容州管内经略使,领14州60余县,普宁县(今容县)及渭龙、欣道县(其地大部在今容县地)均隶属容州。元和年间(806—820),容州治所和普宁郡治所由北流徙至普宁县,容县成为州治之始,随之成为祖国南疆的政治、军事重镇。五代十国,属容州宁远军普宁、渭龙、欣道3县地。宋开宝五年(972),废欣道县、渭龙县入普宁县。皇祐五年(1053),置容州路(领11州)。建炎年间(1127—1130),复设容管,普宁县为路、管治所驻地。元代,普宁县地概有今容县地,属容州。当时容州领普宁、北流、陆川3县。明洪武二年(1369),省普宁县入容州。洪武十年(1377)五月,改容州为容县,属广西承宣布政使司梧州府。自此容县之名沿用至今。1912年,属广西省梧州府。1913年,属郁江道。1914年,属苍梧道。1926年,废道后属苍梧行政督察委员。1930年,属玉林民团区。1932年,属梧州民团区。1934年,属梧州行政监督区。1940年起,属梧州行政督察区。1949年,属梧州专区。1951年,属容县专区。1958年,属玉林专区。1971年,属玉林地区。1997年,属玉林市。

容县

本文来源:八桂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