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县

名称

盱眙县

拼音

Xūyí Xiàn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江苏省

所在城市

淮安市

所在区县

盱眙县

名称含义

因县治建在山上,登临其上,可以眺远,取“张目为盱,直视为眙”即高瞻远瞩之意命名。简称“盱”。

名称起源

西汉改盱台为盱眙县,属临淮郡。

名称历史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置盱台县。西汉改盱台为盱眙县,属临淮郡;新莽时期盱眙改名为武匡;东汉初复名盱台。三国属魏,魏后期废盱眙县。西晋初复置盱眙县,属临淮郡,东晋义熙七年(411),置盱眙郡,南朝齐并置盱眙县,郡县同治。隋初废郡存县,隋开皇三年(583),考城、直渎、阳城三县并入盱眙县。大业年间(605—618),废州置郡,盱眙县属江都郡。唐武德四年(621),属西楚州。八年(625),属楚州。吴大和三年(931),升盱眙为招信军。北宋初属楚州,乾德元年(963),属泗州。南宋建炎三年(1129),升盱眙县为招信军。四年(1130),降招信军为盱眙县,属濠州。绍兴二年(1132),属泗州。十一年(1141),属天长军。隆兴(1163—1164)初,属金。绍定四年(1231),复置招信军。元至元十四年(1277),立为招信路总管府。十五年(1278),改临淮府。二十年(1283),淮安府路治盱眙县。二十七年(1290),裁临淮府为盱眙县,属泗州。明洪武二年(1369),属凤阳府。清康熙十九年(1680),泗州城淹没,州治一度寄治盱眙;雍正三年(1725),属安徽省泗州。1914—1927年,属安徽省淮泗道。1928年,由安徽省直辖。1932年5月,属安徽省第七首席县长管辖区;同年10月,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1935年,改属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区。1938年,属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区。1940年,成立盱眙县抗日民主政府。1943年,春盱眙、嘉山两县合并,成立盱嘉办事处。1945年10月,盱眙、嘉山恢复原县建制,盱眙先后属淮南津浦路东联防办事处、淮南苏皖边区津浦路东专员公署苏皖边区第三行政区。1948年6月,属江淮第一行政区。1949年10月,属安徽省滁县专区;同年盱眙县津里、旧县、桑集、戴巷、女山、双山、潘村、紫阳、泊岗、古沛10村划归嘉山县。1950年,长淮区划归泗洪县。1955年2月,划属江苏省淮阴专区。1956年4月,盱眙县淮河港、老子山镇、永弼乡龟山地区划归洪泽县。1966年3月,属六合专区,1970年,属六合地区。1971年2月,改属淮阴地区。1983年,属淮阴市。1985年,泗洪县鲍集、管镇、铁佛、兴隆4个乡和洪泽县淮河乡划入。1983年,撤销淮阴地区,更名为改置为地级淮阴市,盱眙县隶属淮阴市。2001年2月,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盱眙县属淮安市。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