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若尔盖县
拼音
Ruò'ěrgài Xiàn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四川省
所在城市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所在区县
若尔盖县
名称含义
“若尔盖”称谓的来历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清雍正年间(1723),四川提督岳钟琪,因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之乱,由松潘出黄胜关,招抚草地班佑等12部落。同年,清廷分别授土千户、土百户。在授职的土百户中,有“上作尔革”寨。民国时期,境内建有“作尔革”寺。“作尔革”为藏语,后音译为“若尔盖”。第二种说法:据藏文史籍记载,四十年代吐蕃王赤祖德赞(热巴金)时期,即公元815—833年间,王室扶植宗教,顶礼僧人,广建寺院,让钵闸布主管王朝政务,派大臣噶·益西达吉到多麦(今川西北、甘、青地区)收赋贡。该大臣在黄河、黑河、白河流域优良草原上定居繁衍,其后裔中有一人叫“若巴·更登”,主管钱粮、赋税、库藏,因其管理有方,深受群众爱戴。他死后,所有部落将其姓名为“若巴·更登”简称为“若盖”,既是人名,又是所管辖地区,后汉语译为“若尔盖”。第三种说法是:若尔盖系“若嘎”的近音。“若”,即犏牛,“嘎”,即爱或喜欢之意。相传很久以前,墨曲、热曲二河之间(今红光、多玛一带),有一以牧为主部落,那里的人们善养牦牛,谓之“若嘎”部落。另一边阿西河流域住着以农为主的牧民,那里有一年轻英俊的猎手,某年夏天,他来到巴西河与热曲河分水岭上,与若嘎部落一年轻美貌的牧民姑娘相识、相爱,到最后杀死保守、专横的若嘎部落首领。众人推选猎人当上了若嘎部落首领。新首领管理有序,使牧区与农区开展经济文化交流,破除闭关自守,并将牲畜分给12个有功人员,12人分得牲畜后,逐黑河流域而居,宜牛则牛,宜马则马,宜羊则羊,逐步发展成为若尔盖12部落。
名称起源
“若尔盖”为部落名称藏语译音。
名称历史
据文献记载,今若尔盖地区古时属西戎范围,先秦时,为析支河曲羌戎辖地,南北朝属吐谷浑,唐朝初年为松州羁縻,贞观十二年(638),为吐蕃所据,元朝时于今求吉乡境内设潘洲,明代属松潘卫,清朝受松潘厅漳腊营管辖,民国时期属松潘县。1953年6月,建立过渡性县级行政机构若尔盖县包座行政委员会。1956年7月,正式建县,隶属于阿坝藏族自治州。若尔盖因人名得部落名,清代记为“佐革”。相传四十代藏王赤祖德赞(815—838)时期,派大臣噶·益西达吉征伐边境留守今若尔盖地区,其后裔若巴盖登主管钱粮赋税,百姓简称为“若盖”,后遂得名若尔盖县,随后又发展为若尔盖嫩哇、若尔盖多玛等部落。1956年,正式建县时,因县治地处若尔盖部落附近,故沿用“若尔盖”为县名。1981年,成立若尔盖县人民政府,隶属关系不变。1987年7月,阿坝藏族自治州改名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属之。
热门文章
城南街道
古镇镇
沟店铺乡
大英县
玛艾镇
王瓜店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