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拼音

Wùchuān Gēlǎozú Miáozú Zìzhìxiàn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贵州省

所在城市

遵义市

所在区县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名称含义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载:“务川县,……隋开皇十九年(599)置,因川为名。内江水,一名涪陵水,在县西四十步。”元至元十八年(1281),因“婺星飞流化石”(婺星陨石)降务川城北,更县名为“婺川”。1959年1月,更名务川县。1986年8月,成立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名称起源

务川,隋开皇十九年(599),置县,因川为名。元至元十八年(1281)因“婺星飞流化石”更名婺川,1959年,复名务川。

名称历史

隋开皇十九年(599),置务川县,因川为名。隶庸州(治今重庆黔江东),县治在今沿河县城。辖有今县境红丝、三坑、甘禾、京竹、石朝、大坪等地。隋大业二年(606),隶巴东郡(治今重庆奉节)。隋大业七年(611),置高富县,隶明阳郡。县治在今黄都镇境。辖有今县境山江、丰乐、黄都 、鹿坪、涪洋、当阳、丝棉、桐木等地。唐武德二年(619),置盈隆县,隶黔州。唐武德四年(621),设务川郡,领务川、涪川、扶阳3县,旋即改郡名为务州。贞观四年(630),改务州为思州。贞观二十年(646)析黔州盈隆县地置都濡县,县治在今浞水镇白柯坝。辖有今县境浞水、分水、茅天、蕉坝、砚山、镇南等地。宋政和八年(1118),移思州及务川县治于今务川县城,州、县治所同城。宣和中废思州,降务川县为城。宋绍兴元年(1131),复置务川县。元至元十八年(1281),因“婺星飞流化石”降务川城北,更县名为“婺川”,隶思州安抚司。明洪武五年(1372),隶镇远州。洪武十七年(1384),隶思州宣慰司。永乐十二年(1414),隶思南府。1913年,属黔东道。1935年,属贵州第六行政督察区。1941年,拆后坪县其西部划入婺川县。1950年,属遵义地区。1959年,国务院批复更县名为“务川县”。1986年,国务院批复成立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997年,属遵义市。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