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册亨县
拼音
Cèhēng Xiàn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贵州省
所在城市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所在区县
册亨县
名称含义
明永乐四年(1406年),泗城土官改江外甲为世亨,剥弼、罗烦、龙渣四甲和岜皓半甲,统称为江外世亨。而世亨的来历则是因原县城所在地的册阳地形而得名。册阳古地名为郎卧,后又名“西堰”,“西堰”一词为布依语音译,“西”是布依语“西帽岭”的简称,汉语意为高山上的平地,汉语叫帽盒山,即今者楼镇下汾的对面山坡。“堰”是布依语“泓堰”的简称,汉语叫绿荫塘。“西堰”是布依语“西帽岭”和“泓堰”的最后一个字。而“西堰”与“世亨”谐音,故汉语将“西堰”译音为“世亨”。清康熙五年(1666),设立西隆州编为十二甲,以世亨、剥弼、龙渣、罗烦为江外四甲,因具文申报,踏勘编制入册,故将世亨改为册亨,因具文申报,踏勘编制入册,故取“载入册籍,永世亨通”义将世亨改为册亨。“世亨”为“西堰”的方言谐音,“西”是布依语音译“西帽岭”的简称,指高山上的台地。“堰”是布依语音译“泓堰”的简称,指绿荫塘。“西堰”即布依语“西帽岭”和“泓堰”一山一水名称的合称。
名称起源
据《册亨清代诸缘由集》及册亨《岑氏家谱》《侬氏家谱》记载:册亨地方,从前荒芜,未属广西与交趾(今越南)相连之时,称为央兹、央豪、陆孟、陆细、韦海、韦嫩。宋天圣元年(1023年)属广南西路,统名为安隆世亨普央、普蛮、普侬、普那。“普”是布依族人称的前置词,“央”、“蛮”、“侬”、“那”是自称,意即在安隆世亨的地方居住着自称为普央、普蛮、普侬、普那的民族。册亨明属广西泗城府江外甲。明永乐四年(1406年),泗城土官改江外甲为世亨,剥弼、罗烦、龙渣四甲和岜皓半甲,统称为江外世亨。而世亨的来历则是因原县城所在地的册阳地形而得名。1914年置册亨县。
名称历史
春秋时期属 牂牁国。战国时期属夜郎国。秦代属象郡、大夜郎国。汉代属牂牁郡谈指县。晋代属夜郎郡。南朝时期为东爨乌蛮部属地。唐代属罗甸(殿)国。北宋时期属广南西路,称“安隆世亨”。南宋时期属广西茂龙羁縻州。元代属那地州。明永乐四年(1406),始称“江外世亨”,属广西泗城州安隆长官司。清康熙五年(1666),以江外世亨四甲半设置册亨州同,从此纳入国家区划建制,载入册籍,永世亨通,故名册亨。清雍正五年(1727),设永丰州册亨州同。清雍正六年,设立册亨州同衙署,及时建城安官,同年改称为册亨理苗州。清同治八年(1869),将“理苗州”改为“理民州”。清光绪元年(1875),改“西隆州”为“册亨分州”。1912年,复称西隆州册亨州同。1914年,正式建立册亨县,属黔西道。1942年,改设册阳镇。1949年属兴仁专区。1951年5月,成立册亨县人民政府。1958年,册亨县并入安龙县。1961年,恢复册亨县建置。1965年,撤销册亨县,成立册亨布依族自治县。1982年4月,撤销兴义地区建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同时改册亨布依族自治县为册亨县。
热门文章
通达街道
刘宋镇
双桥街道
上栗镇
谢家集街道
西湖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