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

名称

庆阳市

拼音

Qìngyáng Shì

类别

地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甘肃省

所在区县

庆阳市

名称含义

庆阳因庆州州治城址位处马莲河上游环江(又称西河)与柔远河(又名东河)汇流以北的三角台地内(即今庆城县所在地),古人以水之北为阳,故名“庆阳”。

名称起源

北宋政和七年(1117),置庆阳军节度。宣和七年(1125),始为庆阳府。2002年6月,设立地级庆阳市。“设“庆阳军”节度。“庆阳”这一名称方见于史册,并沿用至今。

名称历史

夏后期,周先祖不窋迁居戎狄之间(今庆城县一带),公刘又迁北豳,庆节时建立豳国(今宁县城西庙嘴坪),为周道始兴之地。春秋为义渠戎国,战国秦昭王灭西戎义渠国,设北地郡,治义渠道。西汉元鼎三年(前114)析北地郡西南部置安定郡,属凉州刺史部。中期以后,其地大部分为羌胡占据。北地郡移治马岭县,属朔方刺史辖,东汉安定郡移治临泾县,北地郡改属凉州刺史辖。三国时南部为魏安定郡,属雍州。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置赵兴、襄乐2郡,赵兴郡治定安县,襄乐郡治襄乐县。太和十一年(487)又析置西北地郡,治彭阳县,先后属邠州、幽州及泾州地。邠州、幽州治定安县,泾州治临泾县。西魏废帝三年(554)改幽州为宁州。隋开皇三年(583),置宁州。十六年(596)置庆州。大业年间(605—617),改宁州为北地郡,改庆州为弘化郡。唐代,经历弘州、庆州总管府,庆州、宁州、安化郡都督府及关内道的变迁。北宋建隆元年(960),置庆州团练,属陕西路。乾德元年(963),复为庆州。庆历元年(1041),改称环庆路。政和七年(1117),升庆阳军节度。宣和七年(1125),始为庆阳府。金初置安国军,旋改定安军节度。设有庆阳府及宁、环、原3州,同属庆原路。皇统二年(1142),置庆原路总管府。元代设有庆阳府及宁、环、镇原3州,均隶陕西行省巩昌等处总帅府。明代设庆州府及府辖宁州与环县、安化、合水、真宁4县和平凉府所辖镇原县,隶属陕西行省,后改陕西布政司。清代设庆阳府,康熙四年(1665),改隶属甘肃布政司。1913年,废除府、州制,属陇东道,次年改属泾原道。宁州改为宁县,安化县改为庆阳县,董志分县并入庆阳县。1927年,改为泾原行政区。1935年,甘肃省在庆阳县设第三行政督察区。1934年11月,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在南梁成立。1935年7月,设关中特区,11月建立陕甘省。1936年改陕甘省为陕甘宁省。1937年,成立关中分区;9月,陕甘宁省撤销,成立庆环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0年1月,分置陇东分区、环县分区;8月,环县分区并入陇东分区。1949年5月,关中分区改为三原分区;8月,陇东分区改为庆阳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9月,庆阳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所在地迁西峰市,隶属甘肃行政公署。1949年12月,庆阳专员公署属甘肃省。1950年5月,撤销西峰市建制,改为西峰区,所属行政区域归并庆阳县。1955年10月,平凉、庆阳两专区合并为平凉专区。1961年12月,庆阳专区与平凉专区分置。1968年4月,庆阳专区改称庆阳地区。2002年6月,撤销庆阳地区,设立地级庆阳市。

庆阳市

庆阳市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