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潍坊市
拼音
Wéifāng Shì
类别
地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山东省
所在区县
潍坊市
名称含义
取潍城、坊子首字命名。“潍坊”的“潍”在隋朝以前专指潍水(即现在的潍河,是市内第一大河);隋朝以后又指地名:潍州、潍县、潍坊,均源于潍水。“潍坊”的“坊”源于坊子,据传故驿道一般自州县向外十里为亭、二十里为堡、三十里为坊,唐朝在潍州南往安丘、诸城驿道三十里处筑一方土堆,以示标志;清末有人在此开一客店,以土方堆取名“坊子店”。清光绪三十年(1904),政府在此设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始称坊子镇,俗称坊子街。
名称起源
1948年4月27日,潍县解放,以潍城、坊子为基础建潍坊特别市,取潍城、坊子首字命名。1983年8月,撤销潍坊地区建制,改建省辖(地专级)市,沿用潍坊名称。
名称历史
夏商代,境内有斟灌、斟、寒、平寿等封国。周初,武王封邦建国,封太公望于齐,都营丘(今昌乐境内)。至春秋时期,现市辖区曾分属齐、鲁、杞、莒等国。战国时期,现境大部属齐,诸城等地属鲁。秦代,东部属胶东郡,西部属临淄郡,东南部属琅琊郡。汉为青、徐二州刺史部所辖。两晋、十六国时为后赵、前燕、前秦、后燕依次占据。西晋太康三年(282)的稳定时期,今市境属青、徐二州,北海、乐安二国,城阳、东莞二郡。南朝宋时属青、徐二州,北朝魏属青、胶、南青三州。隋时属北海、高密二郡。唐时属河南道青、密二州。宋时属京东东路,青、潍、密三州。金时属山东东路,置益都府及潍、密二州。元朝时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益都总管府所辖,分属潍、胶、密三州。明时置青州、莱州二府,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清代,今市境为山东省所辖,分属青州、莱州二府。中华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行政建置初沿清制,1913年,废府、州,实行省、道、县三级制。今市境内当时的潍县、昌邑、高密、益都、寿光、昌乐、临朐、安丘、诸城9县属胶东道(驻烟台),1925年,改划莱胶道、淄青道。1927年,裁道,以省领县,今市境各县(市、区)均直属山东省。1948年4月27日,潍县解放;4月29日,中共潍坊特市委、市政府成立,分别隶属中共华东中央局和山东省政府。1950年,潍坊市撤销。1959年,又重建潍坊市,为县级市,属昌潍专署。1967年2月,昌潍专区改为昌潍地区。辖潍坊市(县级)和益都、昌邑、高密、诸城、昌乐、临朐、寿光、安丘、潍县、五莲、平度、胶县、胶南、临淄14县。1981年5月,昌潍地区改名潍坊地区,所辖县(市)不变。1983年8月,撤销潍坊地区建制,改建省辖(地专级)市,沿用潍坊名称,实行市管县体制。同时,平度县划归青岛市,原潍坊市(县级)和潍县析置为潍城、寒亭、坊子3个区,益都、寿光、昌乐、临朐、昌邑、高密、安丘、诸城、五莲9县。
热门文章
阎店楼镇
湖滨街道
蒲台乡
新田铺镇
西舍路镇
四海店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