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葭镇

名称

芦葭镇

拼音

Lújiā Zhèn

类别

乡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四川省

所在城市

成都市

所在区县

简阳市

名称含义

以驻地芦葭桥命名。

名称起源

根据建筑物命名。

名称历史

光绪四年(1878)川督奏兴保甲,以州城名平安保,即以州城的名号分名东西二乡,场镇东为平某保,西为安某保,芦葭桥那是叫做“安芦保”,改乡为保(设团正),保下分团(设团首),团下分牌(设牌首),保辖团,团辖牌。(1909-1911)将县境划为一城五镇五乡,各保依附于乡镇内管辖。不久废除城、镇、乡辖制,分为九个选区,芦葭属于六选区(三岔)管辖。原保名仍用,下设团牌未变。1912年仍沿清建置。1919年废选区,将县境分为十个团区。江源乡石岩寺(今江源小学内)曾为一团区所在地,芦葭乡是其所辖的十一个乡之一。1924年保名如故,只是改保正为团正,改团首为甲首,停用牌首。1927年县境仍设十个团区,对辖保、场有所调整,设二团区于石板凳,芦葭属于其所辖的九乡之一。1935年将十个团区合并为五个区,改团正为联保,下设保、甲。联保辖保、保辖甲。芦葭属一区简城镇管辖。1936年将五区划为六区。设第六区区所在地于芦葭桥场,共辖芦葭、石板、江源、莲花、永宁(附:保甲场)、镇金(附:雷击铺、赵家河、雷堰坪)、毛家、同福、共和、老龙、望水、雷家十二乡。1938年改联保为乡镇,保甲仍旧,辖保27个,辖甲287个。1945年县设暑三个,指导区五个,区暑的辖区要比指导区大一倍以上。第二区暑设在芦葭乡,共辖芦葭、江源、永宁、雷家、望水、望水、镇金、共和、毛家、同福、龙云、兴隆、三岔、玉成、武庙、老龙等十五个乡。1948年左右,全县对乡镇进行撤并,全县分社为石桥、简城、龙泉、平泉四个乡级镇,六十九个乡。县境分划为六个区。设第六区区所在地于芦葭乡,共辖十二个乡。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石板区人民在10月26日获得解放。1950年1月1日,简阳县人民政府成立。开始建区时,沿袭国民党政府建制的六个区,区号仍按编号序称谓。1950年3月全县设八个区,第六区区所在地1950年1月驻芦葭桥,2月迁入石板凳,芦葭是其所辖的十二个乡之一,管辖范围包括今清风乡的潘家沟村、汪家桥村、藕塘村、三清庙村、鄢家坪村、英明乡的翻水村、黄桷村、建安村、民丰村。这年8月,区乡农民协会成立,保设分会,分会下设组。这是由贫苦农民当家作主、管理政事的新生政权机构。1951年2月为适应土地改革的需要。全县11个区划分为18个农村区,区名仍按编号序称谓。从原第六区划出石板乡、瓦子乡、莲花乡、芦葭乡,成立第四区,区公所驻石板凳,芦葭是其所辖的四个乡之一,1951年冬天,土改工作队按照上级关于新设乡的规范精神要求,进行了划乡建村工作,普遍将乡划小,将四区所辖的4个乡分划为十三个乡,将芦葭乡、旭来乡、清风乡、文林乡、柳桥乡5个小乡,共设115个村,石板乡划为石板乡、三合乡、三义乡、英明乡、菜籽乡,瓦子乡划为瓦子乡、胜利乡,莲花乡未变。1953年1月,将胜利乡、瓦子乡并为瓦子乡,将文林乡一部分并入石板乡,其余部分并入莲花乡,柳桥乡并入三义乡,全区共9个乡。1955年12月17日合区并乡,原有区乡办公室至1955年12月31日止,新的区乡从1956年1月1日起开始办公,新划区名一律改编号序为地名称谓,将18个区并为14个区,第四、五区并为石板区,区公所驻石板凳。原第四区的清风乡与第五区的永太乡、雷家乡划归镇金区,民乐乡、五回乡划归平泉区。区内红旗乡、联合乡并为红旗乡;自励乡、金星乡与红旗乡四个村并为永宁乡;强民乡与金星乡、红旗乡部分并为江源乡;菜籽乡、瓦子乡并为菜籽乡;石板乡与菜籽乡6个村并为石板乡;莲花乡与三义乡7个村并为莲花乡;英明乡与旭来乡、三义乡部分并为英明乡;芦葭乡与旭来乡5个村并为芦葭乡。全区共8个乡。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时,全区均以原乡的基础成立8个人民公社,辖区范围未变。1958年由35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芦葭人民公社,1967年更名为“向阳人民公社“,1970年恢复原名“芦葭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芦葭乡,乡政府驻芦葭桥。英明乡系1951年冬从石板、芦葭等分出来新建的乡,当时人民群众为感谢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故名英明乡。1953年三义乡、旭来乡各一部分并入英明乡,1958年由32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英明人民公社”。1983年改公社为乡,故名英明乡,乡政府驻应家嘴。1992年撤区合乡并镇,由芦葭乡、英明乡合并成立芦葭镇,镇政府驻芦葭桥。2019年12月30日行政区划调整,将原清风乡谢塘村、枇杷村、干里沟村、潘家沟村、汪家桥村、三清庙村、藕塘村、万角村、鄢家坪村划归芦葭镇管辖。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