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张集镇
拼音
Zhāngjí Zhèn
类别
乡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湖北省
所在城市
襄阳市
所在区县
老河口市
名称含义
“张集”指张集村,“镇”指乡级行政区域。
名称起源
以镇政府驻地集镇命名。张集,又名张家集。地处襄阳、谷城、邓县、光化、新野交通要道。为鄂西北一旱码头,明朝年间(1368-1644)朝廷迁山东五户八军在此设襄阳卫上赵军屯。清初,国家安定,过往客人增多,于是有人来此设茶馆、饭铺、客栈。形成集镇,因系张家较早经商。后人称张家集。1949年,张集划归光化县,把“家”字去掉,直称张集。
名称历史
周朝(前1046-前221)张集为楚国属地,从秦始皇设郡县起属南阳郡筑阳县辖,汉至两晋相沿不变,自东晋(317-420)属襄阳辖。隋文帝(604-618)废筑阳县建谷城县,属襄阳辖。张家集属谷城县辖。唐至宋元因袭旧制。明洪武年间(1368-1398)朝廷从山东迁五户(邓营、汤营、杨湾、梁庄、谢营)八军(八大军头)在此设“襄阳卫上赵所军屯”(即军垦农场)。上赵所(即场部)驻雷音寺。今武营分场大庙李岗前面的庙宇遗址上石像尚存。明洪武九年(1376),属谷城县仁和乡洛阳都。明嘉靖元年(1522),改“都”为“里”,属谷城县洛阳里。清代(1636-1912),张家集以十字街(黑虎庙)为界,至南北门,东属襄阳县,西属谷城县,两县都没有团防局。清顺治十年(1653),为谷城县洛阳里(张集镇区)一甲;清道光四年(1824),清政府在此设巡检司衙署。清同治元年(1862),属谷城县沅下里(二甲);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里”为区。属谷城县兴仁区。民国二十一年(1932),张家集划为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在襄阳)属谷城县辖。但东街仍挂有“襄阳县办公处”的牌子。民国二十八年(1939),属谷城县名张家集乡,下辖十一保。1948年1月,属谷城县爱国民主政府。同年夏至冬,属桐柏行署襄阳第一区。下辖石桥、黑龙集、仙人渡、太平店、张家集。1949年,属光化县第二区,区政府驻仙人渡,辖仙人渡、张集(去掉“家”)。1951年夏,张集和仙人渡分开,张集为第四区,辖由襄阳县划入的:李岗、任岗、龙兴寺、大房营、武家岗、二房营、三房营、余刘、彭家湾、孙楼、杜家湾1个行政村和原由谷城辖的现张集、罗营、闫家、大王岗、江营、汤冲、油坊湾、赵湾、陈家楼、赵营、高湾、钟湾、蒋湾13个行政村共24个行政村。1956年,名为光化县第三指导组,原17个小乡合并为西冲、张集、李岗三个大乡。1957年恢复区建置,名为光化县第三区。1958年,名为光化县张集(红旗)人民公社,下辖管理区。辖区范围不变。1961,名光化县第三区,下辖张集、李岗、西冲、赵湾四个人民公社。1969年区政府改为区革命委员会。1975年,名张集公社。所辖的晋公庙、孙家湾、高湾三个大队划归李楼人民管辖。1979年1月,根据湖北省革命委员会“鄂革文〔1979〕6号”文件精神,张集公社更名为“湖北省国营张集农场”,属省办、襄樊市农垦公司管理。行政上仍由光化县领导。除原辖区外,另将李楼公社公社所属的现晋公庙、孙家湾、高湾,竹林桥公社所属的现湾、詹冲、高庄、胡家寨村,仙人渡公社所辖的钟家湾、蒋湾村计9个行政村划归张集。农场下辖李岗、张集、西冲、赵湾、国光5个分场,33个村,233个村民小组。1984年10月,张集农场划并老河口市张集区,区场并存,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下辖分场(管理区),名称及范围不变。1987年9月,属老河口市,名张集镇,下辖管理区建制照旧。1991年,名张集镇,增设肖家洼管理区,属老河口市。
热门文章
小马庄镇
高排乡
云表镇
芒市镇
城关镇
两家子满族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