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郝穴镇
拼音
Hǎoxué Zhèn
类别
乡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湖北省
所在城市
荆州市
所在区县
江陵县
名称含义
“郝”,读huò,方言“鹤”的谐音;“穴”,指长江两岸的溢洪孔道,为夏天江水流入内地的入口,即古夏水入口处,宋朝以后为长江荆江著名的九穴十三口之一;“镇”,指行政区划,历史上郝穴称市(集市),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奉文改市为镇,与沙市同为江陵两镇之一。
名称起源
以所在地名和行政区划名称综合命名。《宋书.五行志》载明,晋朝时已命鹤穴。南宋时期地理书《方兴揽胜》记载:“羊祜镇荆州時,江陵泽中多鹤,常取之教舞,以娱宾客,后遂名其地曰鹤穴”。后因方言“鹤”与“郝”同音而改为郝穴。
名称历史
远古时,郝穴所处地域,属古云梦泽之腹地,从形成到现在,已历二千多年。从正式命名为“鹤穴”算起,也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周庄王八年(公元689年),即楚文王熊赀元年,楚自丹阳(属今枝江市)徙都郢(纪南城)。郢地即原句亶国地。今郝穴属郢地。公元278年,秦将白起攻楚,烧夷陵,拔郢,并分郢置江陵县,今郝穴属江陵县。公元256—280年(西晋时期),这里正式被称为鹤穴(见沈约撰《宋书·五行志》)。东晋时,在江陵县境内设定襄、广牧、新丰、云中、九原、宕渠六个侨县,今江陵县及郝穴镇为侨县地域。元朝末,于江陵县东部设立中兴县,今江陵县及郝穴镇为中兴县辖区。南宋时期(1127—1279年)地理书《方兴揽胜》记载:“羊祜镇荆州時,江陵泽中多鹤,常取之教舞,以娱宾客,后遂名其地曰鹤穴。”由“鹤”变为“郝”,可能是按方言“鹤”与“郝”同音之故,因此得名郝穴。明朝江陵县设四个巡检司,郝穴巡检司即其中之一(《明史.地理志》所载)。郝穴古时又称郝穴口,是长江洪水期的重要溢洪孔道。每当夏季涨水期,江水经这一带的诸多穴口流入北岸腹地,进入古称沔水(今属内荆河水系的汉水诸支流),再经今汉水河道流入长江,冬竭夏流,故称夏水,并与长江合称江夏。而夏水的入口处古人称夏首。《水经注》记载:夏首在江陵县东南。也就是今天的江陵县一带。古时的长江,两岸无堤防约束,水量充沛,江面宽阔,波涛汹涌,以当时的技术条件,不适宜航行。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楚国的物资,兵马转运,均由夏水承担。屈原放逐时,在《哀郢》中写道:“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写的正是从郢经江陵夏水,行至夏首西渡长江的史实。为纪念屈原,在明、清以前,在郝穴东南数千米的荆江大堤上,曾建有纪念屈原的“三闾祠”,表明古人认定屈原是从此地西渡到江南的。郝穴从历史上就自然成为长江中游和夏水沿岸的物质集散地和重要交通枢纽。鹤穴别称鹤渚、江渚,古时曾名堵口、渚口,均是穴口的意思。《水经注·夏水》引汉应劭《十三州记》,“江别人沔为夏,源大夏之得名,始分于江,冬竭夏流,故纳厥称……当其决入之所,谓之堵口焉。”郝穴(今江陵一带)江堤在宋代已初步形成,而后来又多次冲决。五代时,江陵为荆南国都城,这一带和平安定,经济繁荣。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的鹤穴妙济寺,为当地最大佛寺,殿宇共十二层(重),规模宏伟。为发展经济,自明成化年间(1466—1488)起,明朝政府即开始在郝穴筑堤堵塞穴口,至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郝穴大堤建成且稳定。最初当地人则在大堤两侧建房而居,始有商铺、栈房、港口等,逐步形成塘坊堤、叶家巷、镇江寺、河南堤等街道;同时吸引大批外地人来此定居或经商;至清初已形成本地人(荆帮)在内的七大商帮,并分别建有会馆,如万寿宫(江西会馆)、天后宫(福建会馆)、禹王宫(湖南会馆)、鄂城书院(咸宁会馆)、晴川书院(汉帮会馆)、安京书院(天门会馆)等。清代初期,这里仍为郝穴巡检司驻地,其街区称郝穴市。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奉文(朝廷公文)改为鹤穴镇,巡检司亦改称汛,驻地官员改称主簿(江陵五汛,主官唯郝穴为主簿,其余为巡检,主簿级别高于巡检,郝穴主簿同时挂江陵水利分县衔)。当年,郝穴经济繁荣,大桥口一带,称“日有千人拱手,夜有万盏明灯”。清乾隆版《江陵县志》载,称其“商贾丛集,亚于沙市”。民国初,江陵改汛为保卫团(设团防局),郝穴设保卫总团。郝穴辖区范围大致同于前清。其管辖范围有:郝穴、马家寨、万家场(今滩桥镇西南部)、彭家场、熊家河、白马寺、胡家场、普济观、沙岗、六合垸、三湖、田家坊、金果寺、南五洲(今属公安县)及蛟子渊(今属石首县)一带。民国十八年(1929)马家寨曾一度分出,另设团防局。1930年1月,江陵县苏维埃政府成立,5月,县苏维埃迁入镇内,郝穴镇改为郝穴市。11月,县市苏维埃政府从郝穴撤出,次年3月,苏维埃建制取消,仍为郝穴镇。民国二十年(1931),郝穴为江陵县第五区,下设联保、保、甲。马家寨重新划归五区管辖。1932年9月,江陵将原五个保卫团改为六个区,郝穴为第五区区署驻地,下辖10个联保。1941年,撤区署,设郝穴镇。郝穴附近的乡村分别为:郝西乡、熊河乡、胡白乡、普济乡、沙岗乡、郝东乡,郝南乡。1942年8月,日本侵占郝穴,改名为合协镇。民国32年(1943)日本侵略军占领郝穴后,沙岗、胡家场、白马寺一带成为新四军活动地区,建立五区民主政权,因之日伪五区政府管辖区范围缩小。1945年10月,日本投降后,复名郝穴镇,仍恢复原管辖范围。1946年,五区一度改为南五洲区,改郝穴镇为鹤鸣镇,1947年废区制,鹤鸣镇复称郝穴镇,其辖区包括南五洲及田家坊。1949年解放后,郝穴成立市政府称郝穴市,同年10月,改为郝穴镇,属江陵县直辖。1951年4月,郝穴与第五区合并,称郝穴区,同年7月区镇分开,又称郝穴镇,恢复为县直辖镇。1953年镇属江南南五洲划归公安县。1960年6月,成立郝穴镇人民公社,将原属熊河公社大兴管理区的齐心、双港、双桥、李林、花园5个大队划入。1961年7月,重新恢复郝穴镇人民政府,李林大队的一、二、三小队继续留在郝穴镇,其余又全部划回熊河公社。1975年12月,从熊河公社划入4个生产小队与原来的3个生产小队一起组建新跃蔬菜大队。1984年2月,划入龙渊、双桥、双港、齐心、新园、荆江6个村。1987年10月,大兴、永兴、颜家闸3个村并入。至此,郝穴镇形成2个街道办事处和一个郊村办事处,辖6个居民委员会,10个村民委员会,63个居民小组,64个村民小组。1994年12月,江陵区人民政府入驻郝穴,自此成为江陵城区。1998年江陵撤区建县,郝穴成为县城。2002年7月撤销沿江、西湖两个办事处,分别成立江城、沿江、西湖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004年,实施“村改居”,新跃、双港、齐心、新园4个行政村改为社区居民委员会。至此,郝穴镇下辖6个自然村,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至今。
热门文章
小马庄镇
高排乡
云表镇
芒市镇
城关镇
两家子满族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