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区

名称

牡丹区

拼音

Mǔdān Qū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山东省

所在城市

菏泽市

所在区县

牡丹区

名称含义

因境内盛产牡丹,且被誉为“牡丹之乡”,因而得名牡丹区。

名称起源

原为菏泽县,2000年6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原菏泽县更名为牡丹区,所辖原菏泽县行政区域。

名称历史

西周为曹国北境。春秋时期,境域大部属宋,西北部属魏,东北部属鲁。战国时期,先属宋,后属齐。秦属东郡。西汉属梁国,后为吕都、葭密、句阳、冤句、成阳均属济阴郡,离狐县属东郡。东汉境域句阳、冤句、成阳、离狐属济阴郡。废葭密、吕都同入冤句县。三国沿用东汉旧制。晋,句阳、离狐、冤句、成阳属济阴郡。南北朝,属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置西兖州(治定陶)统二郡,今区属济阴郡。北齐、北周均沿袭北魏政区设置。隋,乘氏、冤句属济阴郡,离狐县属东郡,雷泽县属东平郡。唐武德四年(621),济阴郡改为曹州,复置乘氏县,乘氏、冤句、南华属曹州,雷泽属濮州,两州均隶于河南道。北宋初属曹州,崇宁元年(1102),曹州升为兴仁府,乘氏县属之。金大定六年(1166),废乘氏县入济阴县。八年(1168),济阴县城为黄河水淹没,曹州与济阴县遂徙治所于乘氏故城(今菏泽市区)。元,济阴县仍属曹州。明洪武元年(1368),省济阴县入曹州。二年(1369),徙曹州治所于今曹县城,四年降曹州为曹县。正统十年(1445),复于乘氏故城置曹州。清,为菏泽县,并置菏泽县为府治所,隶于山东省。雍正二年(1724),曹州升为直隶州。十三年(1735),升州为府,设附郭县,赐名菏泽,是菏泽为县名之始,并置菏泽县为府治。1913年,菏泽县属济宁道。1925年,山东省由4道改为11道,菏泽县属曹濮道。1928年,废道,直隶于省。1938年9月,山东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分为第十、第十一、第十二专署,菏泽属第十专署。1938年5月14日,日军侵占菏泽城,不久弃城去开封。1939年7月3日,日军再次侵占菏泽城,建立伪菏泽县公署,属山东省曹州道尹公署。国民党十专署军政人员逃亡县西北乡间,建立流亡政府。1940年6月,日伪在山东省建十道,于菏泽城置曹州道尹公署,日伪菏泽县公署。1941年2月,本区在菏泽、巨野交界处建立巨菏抗日县政府,属鲁西二专署,1942年底,撤销。1941年3月,与定陶、曹县交界处,以安陵集为中心建立菏泽抗日县政府,属冀鲁豫三专署。1942年9月,在本区与东明县交界处以高庄集为中心,建立南华抗日县政府,属晋冀鲁豫边区第二十二专署。1942年10月,改称晋冀鲁豫边区第二十专署,菏泽县属之。1944年8月,改称冀鲁豫行政区第十专署,菏泽县随属。1943年11月,在菏泽北部和鄄城东南彭楼一带建临泽县抗日政府,属晋冀鲁豫十七专署。1944年8月,改称冀鲁豫第八专署,临泽县属之;9月,南华县划入冀鲁豫八专署。1944年12月,又分为临泽、郓巨2县,涉及今境内沙土集、都司镇。1945年10月29日,我军攻克菏泽城,冀鲁豫行政公署进驻城内,同时南华县从冀鲁豫八专属划归十专署。1946年1月,在菏泽城区建菏泽市,直属冀鲁豫行政区。同时改冀鲁豫十专署为冀鲁豫第五行政区督查专员公署,菏泽县、南华县属之;改冀鲁豫八专署为二专署,临泽县属之。1948年3月,南华县由冀鲁豫五专署划二专署;同年9月30日,菏泽再次解放。冀鲁豫行署和临泽县政府移驻菏泽城,同年11月,由菏泽、南华、临泽辖区内之各一部建菏泽县,同时裁撤临泽县(临泽县北部入鄄城)。原菏泽县下余区域改为安陵县,仍属五专署。1949年8月20日,平原省建立,南华、安陵2县撤销,大部并入菏泽县,南华县之一小部并入东明县,撤销冀鲁豫行署所辖各专署,建菏泽专员公署(驻菏泽城)。同年撤南华、郓巨、安陵3县,其辖区分别划入菏泽、东明、鄄城、曹县、郓城。1952年11月30日,撤销平原省,县随菏泽专区改属山东省。1958年12月,撤销菏泽专区,菏泽县改属济宁专区。1959年9月,复置菏泽专区(1967年改称菏泽地区),菏泽县仍为专署驻地。1960年10月,撤销菏泽县,设立菏泽市。1963年3月,撤市复县。1983年10月,撤销菏泽县,设立菏泽市。2000年6月23日,撤销菏泽地区和县级菏泽市,设立地级菏泽市;菏泽市设立牡丹区,以原县级菏泽市的行政区域为牡丹区的行政区域。

牡丹区

牡丹区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