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湖镇

名称

柴湖镇

拼音

Cháihú Zhèn

类别

乡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湖北省

所在城市

荆门市

所在区县

钟祥市

名称含义

柴:柴火;湖:被陆地围着的大片积水;镇:行政区划单位。

名称起源

以地理环境、行政区域名称和总理指示综合命名。1935年汉江发生特大洪水,堤防溃决,从此这里一片汪洋,人称“水湖”。后来,水湖里长出了可以烧火做饭的芦柴(即芦苇),人们将其改称为“芦柴湖”。芦柴湖面积200余平方公里,一眼望不到边际,于是,人们又把这里叫作“大柴湖”。1966年3月,河南省淅川县4.5万人迁至此地成立新建区。1968年秋,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听取长江水利委员会负责人汇报淅川县移民到钟祥情况时,总理用温和的语气对长江水利委员会负责人说:“新建、新建,几十年后还能叫新建,还是叫大柴湖好吗?”大柴湖的名字从1968年10月定格为大柴湖区。

名称历史

清朝以前,柴湖镇域属今旧口镇范围;光绪二十年,县设5镇、4汛、5乡,域属南乡,含汉江东岸一线。1936年县设5区50乡镇,域含二区同寿乡全境和同安乡、和安乡、民物乡、旧口镇西部边缘;1941年废区设乡(镇),县设31乡(镇),域含延长乡全境和椿寿乡、松寿乡、旧口镇西部边缘;1946年,县并为24乡,域含精治乡全境和励志乡、民治乡、旧口镇西部边缘。1949年7月钟祥县人民政府成立,域属石牌区管辖,设魏集、夹套、中心集3个乡;1950年设魏集、任滩、郑集、尤集、中心集、张集6个小乡;1954年4月,郑集乡、尤集两乡合并为生产乡,1956年2月魏集、任滩、中心集、张集、生产五个小乡合并为襄东乡,1958年9月公社化时,襄东乡从石牌划入旧口,设襄东管理区,属旧口人民公社。1961年3月恢复区制,襄东管理区析分为襄东、东湖两个公社,属旧口区管辖。 1966年3月首批移民迁入柴湖,设新集人民公社以安置移民;1967年3月二批移民迁入,设新建区,下辖新集公社和红心、红英两个工作组;1968年10月三批移民迁入后,新建区更名为大柴湖区,辖新集、红心、红英、红升、红卫、红旗六个公社。同年10月省政府发文,将旧口区所辖的襄东、东湖两个公社及花园公社的胜利大队并入大柴湖区,辖新集、红心、红英、红卫、红旗、襄东、东湖八个公社,1969年移民全部迁入完毕,又并为柴湖、红旗、红英、红升、襄东、东湖六个公社。1975年11月撤区并社,大柴湖区更名为柴湖人民公社,原大柴湖区所辖六个公社更名为管理区,其中为便于区分,将应为柴湖管理区的“湖”字改写为“胡”。1984年2月撤社并区,设钟祥县大柴湖区公所,辖柴湖、红英、东湖、襄东、红旗、红升6个小乡、53个生产大队。1987年10月撤区建乡,设钟祥县柴湖镇。辖柴湖、红英、东湖、襄东、红旗、红升6个片区,并增设一个新建村,此时,全镇村民委员会稳定在54个。2013年12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柴湖镇成为全省最年轻的三大乡镇级开发区之一,辖两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和54个村民委员会。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