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湖北口回族乡
拼音
Húběikǒu Huízú Xiāng
类别
乡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湖北省
所在城市
十堰市
所在区县
郧西县
名称含义
“湖北口”指鄂陕边界上标志性建筑“湖北关”,关体面陕曰“湖北关”,面鄂曰“湖北口”;“回族”指中华民族中的少数民族之一;“乡”指县以下行政建制区域,与“镇”同级,由县管辖的基层行政单位。
名称起源
湖北口: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郧西知县翁吉士亲临其地勘查省界,见天堂山与凤凰山山脉结合部的路道两边存有石砌古城墙。经询查了解:早年间,因此处鄂陕边界土地、山林纠纷不断,郧西县府差役边民仿秦长城模式,在山垭豁口处沿南北走向砌石城墙,作为鄂、陕省界。翁吉士认为此处为秦楚要地,提出“当此要隘,据险筑一关,名湖北之关、口”差湖北边民修筑城门洞,两边夯土筑墙,墙上安装“十字架”木制大梁,面上盖瓦,门洞东西进深长3米,南北宽2.5米,高4米。门洞南北两端与石砌城墙连接,呈东西向,定名为“湖北关”。1939年,当地乡绅筹资重修,改为石砌门洞,门洞上方正中镶嵌两块石刻匾额,对外(陕西)曰“湖北关”,对内(湖北)曰“湖北口”。从此,“湖北口”(亦称“湖北关”)成为鄂、陕省界标志性建筑。县政府分别于1987年、2006年拨款重修湖北关。 回族乡:明末清初年间,陕甘一带回民因躲避战乱,陆续迁移至陕南与鄂西北境内垦荒定居,繁衍生息,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18.7%。1986年4月3日,经省政府批准,成立庙川区红岩、东川两个回族乡。1987年9月撤区建乡,成立湖北口回族乡。 以辖区内居民民族属性及建筑物命名。1987年9月,撤区建乡,撤销庙川区和区辖红岩乡、东川乡,成立湖北口回族乡。
名称历史
湖北口辖境古属长利县,在唐、五代至宋初为洧阳县地域。宋属上津县。明为上津县仙河里庙川堡,有军兵把守,上津县因战乱,县令曾寄住红岩。清代初期为仙河堡。后为庙川堡。民国五国郧西分九个区,庙川属第四区。机构所在地大坝塘。1922年一月,成立区级机构,设区董一员。属第四区,机构位于东川。1930年全县分四区,属第三区上津管辖。1935年郧西分六区,属第五区上津泗槐堡。1936年郧西划为九区,属东川区。1937年全县为四个区34个联堡,属第三区泗槐堡。1940年在关防设关防区辖五个乡,属关防区欧东乡(欧家川、东西川),乡政府位于泗峡口。 民国时期撤区为乡,属子房乡。治所庙川子房店。辖东西川、红岩、新川、泗峡口。1935年成立红二十五军在境内成立泗峡口、大新川、小新川等乡级苏维埃政府。同时成立二天门区级苏维埃政府下辖虎坪、龙王滩、董家川、红岩、湖北口、坎子山、东川、西川、桃园沟等。 1947年郧西县解放后,根据斗争需要,郧西划为郧西、上关、镇安三县管辖。一天门以西为镇安县管辖。县政府设庙川。镇安县曾流动驻虎坪、泗峡口,隶陕南行政公署。 1949年划归郧西,为第五区,驻泗峡口。管辖一天门、庙川、黄龙、太平、四峡口、红岩、上川、东川、西川9个村公所。1955年改第五区为庙川区,1957年3月与关防区(四区)合并为关防区。1958年10月又与关防区分开,成立人民公社,为“八一”公社。住址庙川。辖九个管理区:一天门、回龙、丁家坪、新川、庙川、水田、红岩、东川、上川。1959年5月改为庙川公社。1961年又改为庙川区,驻泗峡口。下设小公社9个,公社下设大队,下设生产小队。1975年撤区并社为庙川公社。将回龙、丁家坪、一天门划归关防。1984年8月农村体制改革,政社分开,恢复区乡名称,改大队为村。为庙川区,辖九个小乡41个村。1984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划为革命老苏区。为了更好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湖北口回族乡于1986年4月3日正式成立。下设6个办事处,27个村。2002年4月,乡镇配套改革,全乡调整合并为庙川村、三天门村、虎头岩村、大新川村、小新川村、坎子山村、虎坪村、湖北口村、泗峡口村、龙王滩村、东川村、西川村、庵坪村、桃园沟村、塔坪岭村、三十六岩村、李木沟村、寺院沟村、大夫岭村等19个行政村,112个村(居)民小组。
热门文章
泉水街道
七星街道
梅园街道
发放镇
燕门乡
筋竹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