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青城镇
拼音
Qīngchéng Zhèn
类别
乡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甘肃省
所在城市
兰州市
所在区县
榆中县
名称含义
因其为狄青所筑,为纪念他,将此地命名为青城,又因是镇政府驻地,故而得名青城镇。
名称起源
2003年3月撤乡设镇,经榆中县人民政府审批得名。
名称历史
明初,全县行政区分为12里。即:在城里、平地里、烽火里、小龛里、野罗里、定远里、三自里、结家里、太平里、马家里、源川里。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公元1487)全县因连年灾荒、粮食歉收、人民外出逃荒、户丁大减,故行政区划并为8里。明武宗正德十二年(公元1518)又并为5里。清宣宗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92)到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全县设5里。即:金川里、丰和里、广积里、长乐里、泰康里,青城属于广积里。区村保甲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将里改区,全县分5区97村,青城属于广积里区。包括7村,即:下坪村、上坪村(含东滩)、碑亭村、小滩村、野渚村(含小野渚、金家地湾黄崖口)、东街村(含东街、瓦窑字)、苇子湾村。青城村、城河村和新民村部分属于皋兰县管辖。乡保甲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12月改区设乡(镇)、划编保甲。全县原有5个区划为10个乡,第五区划为广积乡、金崖乡、东滩乡、什川乡。后经南京国民政府核定,各省办理保甲均为区属,唯甘肃另立乡镇,全国不统一。随后又撤乡改区,除按原有区属归并外,唯第五区地域辽阔,不便管理,故设第六区辖青城、什川一带。至此全县为6区119保,青城属6区,设6保。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改划为4镇8乡,以下设保,保以下设甲。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全县设4镇8乡,青城乡设6保61甲。区乡1949年8月16日解放后,废除保甲制度,全县设栖云、李营、新营、清源、风山、金崖、甘草、贡井、青城9个区公所,下辖67个乡人民政府。青城区辖新庄、哈岘、长寿、崇兰、上摊、下滩6乡。区分所设在青城高家祠堂东边李家四合院内。1949年12月,撤销青城、清源、风山三区,分别并入贡井、新营、金崖区,全县为6区67乡,同时将区改为数字排列。青城属6区,6区辖贡井、佐提、老鞑、园子岔、崇兰、长寿、上滩、下滩、新庄、哈岘10乡。1950年,将第六区所辖的崇兰、长寿、上摊、下滩、新庄、哈岘6个乡划为第七区,青城4个乡属第七区。1953年,将第七区哈岘、新庄划归新设第十区,第七区只辖崇兰、长寿、上滩、下滩4个乡。全县为10区75乡。1955年撤区并乡。撤销青城等三区、合并高崖等4区为2区,取消数字称谓,青城四乡合并为青城、东滩二个乡并划为县政府直辖的城关、隆山、双堡、三角城、王保营、小康营,青城、东滩8乡之内。1958年4月,全县46乡合并为24乡,青城、东滩二乡合为青城乡。1958年9月,成立了榆中县红旗人民公社,下辖5个基层人民公社,辖35个大队,青城设第五基层人民公社,辖哈岘、上花岔、园子岔、青城、东滩5个大队。1961年7月,将五个基层人民政府改为工作委员会,作为县委派出机构,并将35个大队升为人民公社。青城又分为青城人民公社、东滩人民公社。工委设在罗家四合院内,青城公社、东滩公社分别设在1964年6月,全县37个人民公社并为7个公社,青城又合为一个公社即青城人民公社。公社设在原工委办公地点。公社所辖14个大队。1983年5月,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乡、镇人民政府体制。青城公社恢复为青城人民政府,大队改为村委会,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青城乡辖14个村民委员会、71个村民小组。2003撤乡设镇,由原来青城乡政府改设为青城镇政府,所辖14村,71个村民小组,至今未变。
热门文章
五龙街道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
赵集镇
古县
太平街道
兰沃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