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庄浪县

拼音

Zhuānglàng Xiàn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甘肃省

所在城市

平凉市

所在区县

庄浪县

名称含义

庄浪一词并无确切含义,目前说法有三种:一是以吐蕃庄浪部族名称命名;二是藏语音译,“庄浪”意为“野牛沟”;三是明末清初《庄浪县志》多以“庄山浪水”解释,谓之“庄严的山,波浪的水”,“县城环拱皆山,层峦叠嶂,如波浪然,故以名邑”。

名称起源

庄浪之名始于元初设立庄浪路,以庄浪部族命名。

名称历史

夏、商、西周时,县境为西戎居地。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县境入秦国版图。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设陇西郡(治狄道,今临洮县),县域归属。秦统一后(前221),仍属陇西郡,设有基层建置受渠亭(今南湖)、水洛亭(今水洛)。西汉元鼎三年(前114),析陇西郡置天水郡,县境分属天水郡所辖成纪县(治今静宁县西南)、阿阳县(治今静宁县城南)、街泉县(治今秦安县境)及略阳道(治今秦安陇城)。东汉永平十七年(74),由天水郡改属汉阳郡。三国(220—265),县境属曹魏秦州。东晋十六国(317—420),县域先后属前赵、后赵、前秦、后秦略阳郡。南北朝(420—589),北魏统一北方,县域属秦州略阳郡所辖陇城、阿阳县。西魏属北秦州安阳郡(治今秦安县境),北周改北秦州为交州。隋大业三年(607),废州为郡,分属天水郡成纪、陇城二县。唐贞观年间(627—649),在陇右设牧马监,水洛为南监牧使(驻今静宁县)所辖十八监之一,统于都监牧使(驻原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不属州、县。广德元年(763)后,陷于吐蕃。会昌(841—846)中,吐蕃王国瓦解,县域为其分散部族所居。历五代十国至北宋中叶,县境居有多个部族,互不统属。宋庆历三年(1043),铎厮那献地归宋,瓦亭寨钤辖代理静边寨主刘沪进驻水洛城,为渭州(治今平凉)德顺军(时治宁夏隆德县,后迁静宁县)所辖一城,相当于县。庆历八年(1048),置通边寨(今通化镇)。建炎四年(1130)十月,县域入金,一度属刘豫伪齐。金皇统二年(1142),以水洛城、通边寨置水洛县、通边县,属凤翔路德顺州。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成吉思汗攻取德顺州。太宗二年(1230)冬十一月,置庄浪路(驻今南湖),隶甘肃行中书省,水洛县、通边县交入陇干县。至元二十六年(1289)五月,改隶陕西省。大德八年(1304),降路为州。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占领庄浪。五年(1648),由静宁州直隶平凉府。康熙八年(1669),划属甘肃布政使司。乾隆四十三年(1778),撤庄浪县建置,属隆德县,驻县丞,称庄浪乡。1913年2月,恢复庄浪县建置,隶甘肃省泾原道(观察使驻平凉)。1949年8月,庄浪县人民政府成立,属平凉分区。1950年5月23日,改属天水分区。1951年,县人民政府由今南湖迁驻水洛镇。1956年1月,再属平凉专区。1958年12月20日,庄浪县合并于静宁县。1961年12月15日,以原行政区域恢复庄浪县建制,仍属平凉专区。1969年10月,改平凉专区为平凉地区,庄浪属之。2002年12月2日,平凉地区改平凉市,庄浪县隶属平凉市。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