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朝阳县

拼音

Cháoyáng Xiàn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辽宁省

所在城市

朝阳市

所在区县

朝阳县

名称含义

朝阳之名始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皇帝巡幸盛京时途经此地,因此地汉族人越来越多,遂撤三座塔厅设立朝阳县。又以大凌河东岸凤凰山形如凤凰展翅并取《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句中之意。同时乾隆皇帝又为朝阳县城南牌楼题“帝德广运”,北牌楼题“凤鸣朝阳”,朝阳由此得名。

名称起源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撤销三座塔厅设朝阳县。以县城东临凤凰山,故取《诗经》诗句命名。

名称历史

西汉置柳城县,为辽西郡西部都尉;治今县西南十二台营子,属辽西郡。东汉柳城县废。十六国前燕复置柳城县;又置龙城县(即今县),为昌黎郡治,曾迁都于此。北燕建都于此。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于龙城县置营州,八年废柳城县入龙城县。北齐废昌黎郡。隋开皇初改龙城县为龙山县,十八年(598),改为柳城县。大业初改营州为柳城郡。唐武德元年(618),改柳城郡为营州,属河北道;后地入奚。辽太祖平奚,置霸城县(即今县),为霸州治。重熙十年(1041),改霸城县为兴中县,升霸州为兴中府。元至元七年(1270),降兴中府为兴中州,属大宁路。明初废兴中州。洪武二十五年(1392),置营州前后屯卫、营州右屯卫,后废;后为诺音卫牧地。清初属土默特右旗。乾隆三年(1738),为塔子沟东境,属承德府。三十九年(1774),析塔子沟东境置三座塔厅。四十三年(1778),撤销三座塔厅设朝阳县,仍属承德府。因县城东临凤凰山,故取《诗经》大雅篇中“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之“朝阳”命县名。光绪二十九年(1903),升县为府。1913年,复设朝阳县。1940年,改置土默特右旗。抗日战争胜利后曾分为朝南、朝北两县,属热河省,后合并。1948年5月,改称羊山县。1949年6月,撤销羊山县,与朝阳县合并,定名为朝阳县。1955年,划归辽宁省,属锦州专区。1958年,析城区部分置朝阳市(地级),县属市辖。1964年,属朝阳专区。1970年,属朝阳地区。1984年,属朝阳市。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