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社县

名称

榆社县

拼音

Yúshè Xiàn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山西省

所在城市

晋中市

所在区县

榆社县

名称含义

据《汉书·地理志》太原郡榆社县注:“《汲冢周书》:昔烈山氏,帝榆罔之后,其国为榆州。曲沃灭榆州,其社存焉,谓之榆社。”

名称起源

隋开皇十六年(596),始置榆社县。以此地建有榆罔帝的祭祀之社而得名。

名称历史

商为纣王叔父箕子采邑,治所今讲堂乡讲堂村。周朝属并州。春秋为晋国领地。战国初属涅,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先属韩,后归赵。秦属上党郡。西汉属涅氏县。东汉改称涅县。三国时属魏,归并州直辖。西晋泰始年间(265-275年),涅县分置武乡县,治所今社城镇,属乐平郡。东晋大兴二年(319年),石勒称帝建后赵国,属武乡郡,郡治今社城镇。北朝北魏延和二年(433年),武乡郡改称乡郡,武乡县改称乡县,治所未变。北朝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废乡郡和乡县,治所改置南亭川(今长治市武乡县段村)。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始置榆社县,治所为今县城,属韩州。大业二年(606年)撤榆社县入乡县。义宁元年(617年),复置榆社县,属并州。唐武德元年(618年),初属并州总管,后改属韩州。唐武德三年(620年),分置偃武县,县治今郝北镇魏城村;同时置榆州,治所今县城,领榆社、平城(今和顺县仪城一带)、偃武三县。武德六年(623年)废榆州,裁偃武,仍置榆社县,属辽州。武德八年(625年)属箕州。先天元年(712年),属仪州。天宝元年(742年)属乐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属仪州。中和三年(883年),归仪州改置的辽州。五代十国时,先后被后梁、后唐、后晋、后汉统治,属河东道辽州。宋因之。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废辽州,降榆社为镇,入武乡县,属威胜军。元丰八年(1085年),复置辽州,榆社以镇往属。元祐元年(1086年),复置榆社县。靖康(1126年)后,隶属河东南路的辽州。元代,属平阳路(后改称晋宁路)辽州。元至元三年(1266年),并入辽山县。元至元六年(1269年),复置榆社县。明万历四十二年(1615年),隶属冀宁分巡道辽州。崇祯年间(1627-1644年),隶属省城分巡道辽州。清顺治年间(1643-1661年),隶属冀南道辽州,后仍隶属冀宁分巡道辽州。1912年裁辽州,直属山西省军政府。1913年归中路道。1914年6月改属冀宁道。1927年废道直属山西省。1937年7月,属山西省第三行政区。1940年8月,属冀太联办太行区第二办事处。9月,属太行区三专区。1942年,在北翟管村设榆北办事处(俗称榆北县),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行署二专区。1944年撤销榆北县,恢复榆社县,驻地今箕城镇潭村,属太行行署三专区。1946年,属太行行署二专区。1947年10月,榆社县政府机关驻地由潭村迁至城关村(今箕城镇)。1949年5月,属太行行署左权专区,8月属榆次专区。1958年11月,榆社县并入武乡县,属长治专员公署。1959年7月,恢复榆社县建置,属晋中专区。1999年9月,国务院批准晋中撤地设市,属晋中市。

榆社县

榆社县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