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油溪镇
拼音
Yóuxī Zhèn
类别
乡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重庆市
所在区县
江津区
名称含义
因当地江边一巨石似牛,人称“牛溪”。清代以溪两岸油坊多,取“沃土如油”之意改“牛”为“油”;另一说法为,相传唐刺史赵延之曾游于此,又名游溪,后取谐音称“油溪”而得名。
名称起源
因境内地名“牛溪”(谐音“油溪”)而得名。2004年5月调整合并设立油溪镇,沿用至今。
名称历史
油溪为古巴国地。东周慎靓王五年(前316)。秦灭巴,置巴郡,下置江州县,油溪为江州县属地。汉献帝建安六年(201),油溪为巴郡所辖七县之一—乐城县(今江津市)县治所在地。三国蜀汉章武年间(221~223),分江州县设乐城县,县治仍为今油溪镇。蜀汉后主延熙十七年(254)撤销乐城县,并入江州县。南北朝西魏(553~557)时,改江州县为江阳县,油溪为县属地。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江阳县为江津县,自此,油溪一直为县属地。油溪设镇始于宋代。北宋《元丰九域志》载:“江津,在州南一百三十里,七乡,十四镇。”在十四镇中,有一大镇石羊镇,即今油溪镇。明代,江津本境分为八乡,油溪属思善乡。清初,全县编为笋溪、杜市、思善三里,油溪属思善里。清康熙年间,油溪属思善里九都。清宣统二年(1910),江津县成立城镇乡自治会,九都名九如镇,治所油溪场,辖油溪、长冲、金刚、三圣、吴滩、现龙、金紫、凤凰、兴隆九个场镇。1921年全县设十三个区,油溪属九区。1935年全县分为五个区署,油溪属第四区署。1937年设油溪联保,属江津县五个区中的四区。1938年改油溪联保制为油溪镇,油溪镇名称一直使用至今。建国后,油溪镇人民政府于1950年1月成立,辖油溪场镇和16个行政村,属江津县10个区中的第三区。第三区区公所驻地设于油溪场。1952年2月,江津县实行“乡”、“镇”建制划分,成立油溪镇人民政府,下辖油溪场镇和清水1个村,并成立店子乡人民政府,下辖15个村。店子乡人民政府设在店子口,油溪镇人民政府驻地位于油溪场上嘴火炮街灯杆堡。1958年9月,江津县成立人民公社时,实行政社合一,油溪镇与店子乡合并,成立油溪人民公社,公社以下设管理区,管理区以下设生产队,当时辖1个管理区,1961年12月,改管理区为大队。1961年12月,恢复油溪镇,分别成立“油溪镇人民政府”和“店子乡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此后,虽然经多次乡镇建制调整,油溪镇名称一直保留,沿用至今。1961年12月~1993年11月,油溪镇辖场镇的下嘴、中嘴、上嘴、新街4个居委会和石羊、清水两个菜蔬大队。1993年12月28日,江津市委、市府决定撤销油溪区、油溪镇、店子乡,将其合并,建立油溪镇。2004年5月26日,在江津市又一轮乡镇建制调整中,市里决定撤销油溪镇、吴市镇、金刚镇,将三镇合并,建立油溪镇,下辖华龙、万家、联合、和睦、石羊、石马、大坡、流水、黄金、永竹、盘古、四方、蜂岗、万坝、桥头、活水、丹凤、车盘、六合、金刚、瓦厂、万团、护国、三圣、人和、同德26个行政村和明月、建新、大庙、圣中4个社区居委会以及四维1个家属委员会。2005年规模调整,油溪镇下辖9村和5社区居民委员会。
热门文章
木绒乡
那蒙镇
城关镇
城东镇
岫岩满族自治县
德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