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区

名称

榆次区

拼音

Yúcì Qū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山西省

所在城市

晋中市

所在区县

榆次区

名称含义

《榆次县志》记载:上古帝(实为部落长)榆罔凭太行以居冀州,其后代建立榆州国,后亡于西周末。《周书》云:孤而无使,曲沃(国)伐之。榆州既亡,其社存焉(今榆社境内有社城),古谓之榆社,榆次和榆社土地“相次接属”,故名榆次。

名称起源

秦置榆次县。1999年12月,改置为晋中市榆次区。

名称历史

春秋晋悼公时,史称“魏榆”。晋昭公五年(前527),大夫中行穆子(荀吴)建都魏榆,北伐翟,故又称“中都”。晋顷公十二年(前514),涂水邑为现榆次之雏形。战国时期,榆次始属魏,后属赵。秦置榆次县,隶属太原郡。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榆次并入晋阳,九年(448),中都县迁治所于原榆次县境东,称中都县。景明元年(500 年),复置榆次县。北齐废榆次县入中 都县,治徙榆次故城,属太原郡。隋开皇十年(590 年),复名榆次县。唐属并州、太 原府。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 年),为并州治。七年并州治徙唐明镇(今太原),县 属并州。嘉祐四年(1059 年),属太原府。金因之。蒙古成吉思汗十三年(1218 年), 属太原路,元大德九年(1305 年),改属冀宁路。明洪武元年(1368 年)属太原府。 清因之。1913 年,属中路道。1914 年,属冀宁道。1927 年,废道直属山西省。1937 年, 属山西省第三行政区。1948 年 8 月,成立榆次县人民政府,属晋中第三专区。1949 年, 后属榆次专区,为专署驻地。1954 年,以城区部分置榆次市。1958 年,榆次、寿阳 2 县并入榆次市,改属晋中专区,为专所在地。1963 年,改榆次市为榆次县。1967 年, 属晋中地区。1971 年,析置榆次市,榆次县人民政府徙驻长凝镇。1975 年,县人民政 府徙驻榆次。1999 年,撤销县级榆次市,改设榆次区,为晋中市人民政府驻地。

榆次区

榆次区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