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相国寺街道

拼音

Xiàngguósì Jiēdào

类别

乡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河南省

所在城市

开封市

所在区县

鼓楼区

名称含义

北齐天宝六年(555)建寺,名建国寺。唐延和元年(712),唐睿宗李旦梦见相国寺弥勒佛像,为了纪念自己由相王继承皇位,于是便下诏把建国寺改名为“大相国寺”,北宋时为皇家寺院。 因著名佛教寺院相国寺原来在辖区内,故名相国寺街道。

名称起源

因著名建筑物而得名。

名称历史

清末属祥符县城第一隅和第五隅。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属北区和南区。1912年属开封县北区和南区。抗日战争时期属第一区和第二区。1945年属文化镇和崇廉镇。1948年建鼓楼街、马道街、寺后街、南书店街改为四个镇,属第二区。1949年四个镇合并为鼓楼、相国寺两个镇。1950年复置马道街镇。1952年将鼓楼、相国寺、马道街三个镇改划为鼓楼、相国寺、寺后街、生产四个镇。1953年将鼓楼街划归生产镇,其余街道划归顺河回族区,将生产镇的自由路划归新华镇,同年8月,相国寺镇、寺后街镇、生产镇三镇合并为鼓楼、相国寺两个镇。1955年撤鼓楼、相国寺2镇,成立鼓楼街道。1958年改称鼓楼公社。1960年属鼓楼公社,改称相国寺分社。1961年,相国寺分社改称相国寺公社。1963年相国寺人民公社仍改称相国寺街道。1966年改称反修街道。 1978年复称相国寺街道,名称沿用至今。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