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施秉县

拼音

Shībǐng Xiàn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贵州省

所在城市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所在区县

施秉县

名称含义

因境内有巴施山和秉水(秉溪河),取山水之名而得名施秉。

名称起源

明正统九年(1444),以施秉蛮夷长官司改置施秉县。因境内山水名称而得名。

名称历史

春秋时期属牂牁。战国时期属大夜郎国。秦代属象郡。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西北部的偏桥等地隶属牂牁郡且兰县,东南部(今胜秉等地)隶属武陵郡。南北朝至北周,分属南牂牁郡和东牂牁郡。隋大业三年(607),偏桥等地区属牂州牂牁郡,胜秉等地属辰州沅陵郡。唐代改郡为道,偏桥以西属黔中道,以东属岭南边陲。天宝三年(744),隶于充州,其偏桥等地受辖于东邻县,胜秉受辖于昭明县。宋时属矩州大田溪洞地。元至元二年(1265),置前江等处军民长官司(今马号乡平地营)。至元二十年(1283),置偏桥蛮夷长官司(今县城北隅),属思州宣慰司。明洪武五年(1372),划偏桥长官司隶属镇远州,以前江长官司地置施秉蛮夷长官司,属思南宣慰司。洪武二十三年,置偏桥卫(治今县城),隶湖广都司。永乐十二年(1414)偏桥、施秉2长官司划入镇远府。正统九年(1444),以施秉蛮夷长官司改置施秉县。县治东侧为胜秉(上秉、下秉合称)。景泰元年(1450),县治迁至上秉(今马号乡老县村)。天启五年(1625),县废。崇祯四年(1631),复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偏桥卫隶镇远府,二十六年(1687),省卫入县,县治迁至偏桥卫城,原县治地上秉设胜秉县丞。1913年,改胜秉县丞为胜秉分县。1936年,省分县入隶,属第七行政督察区。1937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1949年,属镇远专区。1956年,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并入黄平县,1962年,复置至今。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