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洋县

名称

沙洋县

拼音

Shāyáng Xiàn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湖北省

所在城市

荆门市

所在区县

沙洋县

名称含义

以驻地历史地名命名。唐贞观八年(634),尉迟恭(敬德)任荆州总管,在靠近汉津口的琼台山修筑城堡,因琼台山地表为沙丘,正面朝南为阳,故取名“沙阳堡”,后演变为沙洋堡,沙洋之名始于此。

名称起源

唐贞观八年(634),尉迟恭筑沙阳堡,后演变为沙洋堡,沙洋之名始于此。196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沙洋镇与沙洋农场管理局合并成立沙洋市。1985年5月,成立沙洋区,属荆门市。1998年12月,撤区设县,仍属荆门市至今。

名称历史

《禹贡》把中国分为九州,沙洋属荆州地域。商约公元前十二世纪,商朝分封武丁后裔于汉水西岸建权国,在现马良镇建权城。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周王封姬姓宗室于汉江之间,周公承王命封其弟季载于冉建冉阝国,(冉也作冉阝或那),地域在现拾回桥镇境内。当时,沙洋东北部为权国,西部为冉国。后均被楚国所灭,沙洋全境都为楚地。春秋时期,楚武王克权,在权国故地马良境内创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县--权县。秦战国时期,秦昭王二十九年(前278),白起伐楚,秦国占领郢都(现荆州市纪南)后,设南郡,沙洋县境属南郡。西汉新莽代汉(9—24),在荆门西境设编县,沙洋县境属南顺郡编县。东汉光武中兴(25),恢复西汉建置。三国属东吴。西晋太康二年至建兴四年(281—316),沿吴制,编县属荆州南郡。东晋属荆州南郡。永和八年(352),编县设武宁郡,编县为武宁郡的郡属县。隆安五年(401),在编县旧城设长林县。南北朝宋齐沿晋制。后梁大定三年(557),废编县入长林县。开皇十一年(591),废长林县入长宁县;十八年(598),改长宁为长林。大业元年(605),改绿麻县为章山县。隋末,废章山县入长林县,属南郡。唐武德四年(621),恢复章山县;七年(624),废章山县入郢州。贞观元年(627),废郢州,章山县改属荆州;八年(634),尉迟恭任荆州总管,在汉津口旁的琼台山修建城堡,取名沙洋堡,沙洋之名始此;同年,废章山县入长林县,沙洋属长林县管辖;二十一年(647),移长林县治于藻湖西岸(现后港),属荆州总管府。唐德宗贞二十一年(805),废长林县立荆门县,属江陵府。唐末,废荆门县入长林县。后晋天福五年(940),在当阳设荆门军,领长林县,属江陵府。宋建隆三年(962),长林县移至蒙山东(荆门城区)。开宝五年(972),在长林县复置荆门军,属荆湖北路,领长林、当阳二县,属江陵府。熙宁元年(1073),军废,长林县直属江陵府。元祐三年(1088),复立荆门军,仍领长林、当阳两县。靖康元年(1126),长林县治随荆门军南移至藻湖西岸的长林故城,并在鸦雀铺南坡设荆门镇。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废当阳县入长林县,荆门军迁回鸦雀铺南坡。荆门镇移至新城(现李市镇新城),不久镇废。宋绍兴十六年(1146),荆门军与长林县治迁回原址(蒙山东),恢复当阳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荆门军升为荆门府,属河南行省,仍领当阳、长林两县。第二年,荆门府治由当阳移治长林县。明洪武九年(1376),降荆门州为荆门县,废长林县入荆门县,属荆州府;十三年(1380),升荆门县为州。嘉靖十年(1531),荆门州改属承天府。清顺治三年(1646),改承天府为安陆府,荆门州属安陆府。乾隆五十六年(1791),升荆门州为直隶州,属湖北布政使司,领当阳、远安二县。境内属荆门州直辖。1912年,荆门降州为县,境内属荆门县管辖。1928—1938年,民国湖北省政府将沙洋列为县市单位,与汉口、沙市、宜昌、樊城、老河口、新堤、武穴并列为湖北省八大重要市镇。1948年,境内建立荆南县。1949年初,建立沙洋市;同年9月,撤销荆南县、沙洋市,回归荆门县管辖。196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沙洋镇与沙洋农场管理局合并成立沙洋市。辖汉江人民公社(现沙洋城区)和李市人民公社。隶属荆州行署。1961年,撤市复镇,归属荆门县。1985年5月,成立沙洋区,属荆门市。1998年12月,撤区设县,仍属荆门市至今。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