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口乡

名称

香口乡

拼音

Xiāngkǒu Xiāng

类别

乡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湖北省

所在城市

十堰市

所在区县

郧西县

名称含义

“香”指气味好闻,味道好吃;“口”指口腔,出入处;“乡”指基层行政区划名。今指县或区以下的基层行政单位“人民政府”指中国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通称。

名称起源

政府所在地为古郧阳至漫川关的必经之路,相传古代,街道很窄,约4米宽,长约300余米,街道两旁建有两座古庙,一座叫太山庙,一座叫文公庙,古时庙堂昼夜点着香油灯和檀香,翻过过风楼,进入街道就闻到香气,于是人们就将此街道称为“香口”,因为在官路上有一座“洪门寺”也是常年点着油灯,烧着檀香,两处经常香飘数十里,而三座庙均处于惠河两岸,相距不远,又属于两个村庄,后来,人们便将处于上游官路沟一带叫做上香口,把下游河湾这里的集镇街道称为“下香口”。另有一说:古代这里是郧阳至陕西的必经之道,经常家过客在此歇息、吃住,道旁很多村妇发现商机,便加工制作麻花销售,开起了许多麻花商铺,过往客商从郧西城往陕西走,一到过风楼梁子就闻到阵阵香气,到了街上买几根麻花充饥,更是满口清香,于是口碑相传,此地就得名“香口”。

名称历史

香口乡历史文化源远流长,2005年“黄龙洞”出土的古人类牙齿化石和人类祖先使用的器皿证实,早在10万年前,古老的人类祖先已经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明。公元553年,曾在黄云铺设立开元县,隶属上津郡管辖。唐宋时期为上津辖区。据《宋史》记载,上津县黄龙洞在宋朝建有黄龙湫神祠,宋徽宗崇宁四年赐庙额“惠泽”。明成化前属上津县津阳黄云里,清乾隆时属郧西北乡黄云堡,1941年前为联堡,以后为乡公所驻地。1922年全县分四区,属第二区,驻地黄云铺。民国二十五年划九区,属黄云区。1937年属第三区黄云、孟川两堡。1939年属第三区黄孟堡。1941年实行新县制,属上津沉香乡。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陈赓将军领导的12旅司令部首脑机关驻扎在黄龙洞口的太山庙。1947年冬,12旅34团解放郧西县城,成立“郧西县民主县政府”,全县暂设4个区,其中黄云铺、上香口、香口、黄龙洞属第三区公所(驻地马鞍)。解放初,十二旅司令部首脑机关曾驻关帝庙,并设区政府,香口为一个村。辖上香口、下香口、八亩地、李家庄、银珠山,寺沟,隶属土门区。1953年改为乡。1958年改为管理区。1961年为香口公社,辖9个大队。1975年撤区(小乡)并大公社,仍为香口公社。将白岩、沉溪、黄云、双庙四个小公社的十六个大队划入,共辖25个大队。1986年6月撤社并区,属土门区辖乡;1987年撤区建大乡属香口乡辖村,域内设有六斗、香口2个小乡。2001年5月,乡镇体制改革,六斗乡和香口乡合并为香口乡。2002年全乡调整合并为22个行政村127个村民小组,7156户,总人口26467人,其中,农村人口25083人,劳动人口16793人。其中包括:湖岭、孟川、六斗、白果沟、枣树坪、树撑岩、仓房、董家坪、黄云铺、李师关、上香口、下香口、八亩地、黄竹扒、老龙庙、沉溪河、邓家湾、白岩河、宋家河、黄沙河、枣树垭村、青龙山村。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