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凉城县

拼音

Liángchéng Xiàn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内蒙古自治区

所在城市

乌兰察布市

所在区县

凉城县

名称含义

“凉城”一名源于北魏梁城郡。《魏书》载:“北魏时建郡于山梁之上,取名‘梁城’。同时也有‘凉城”之记载’,在《水经》载:“魏立县以隶凉城郡,西去沃阳县故城二十里。”和“池(今岱海)北七里即凉城郡治。池西有旧城,俗谓之凉城也,郡取名焉”。后以“凉城”沿用至今。

名称起源

根据北魏时期建梁城郡,亦称凉城郡而来。1914年,宁远县改名为凉城县。以北魏凉城郡而得名。

名称历史

战国属赵国雁门郡。秦属雁门郡。汉初属代国,后分郡置县,以岱海为界,南部属雁门郡的沃阳(今双古城村委会)、疆阴(今岱海西南境)2县,北部属定襄郡的武皋、襄阴2县。东汉只有疆阴县,属雁门郡;东汉末年至三国为别部鲜卑族所踞,旧置郡县徒废无存。三国魏甘露年间,被鲜卑拓跋部占据。北魏天兴元年(398),定为代郡畿内田,隶司州;后设梁(凉)城郡,辖参合、旋鸿2县;复置沃阳县,属善无郡。隋为突厥族所据。唐设桑乾都督府,隶单于大都护府。辽设天成县(今天成村委会),又设德州,辖宣德县,隶西京道。金设宣宁县(今麦胡图镇)。元设宣宁县,属大同路。明洪武四年(1371),废县置宣德卫,后成为大同边外地。清康熙十四年(1675),察哈尔蒙古部迁口外沿边一带,镶红、镶蓝两旗分驻于驻马口至杀虎口长城以北地区。雍正十二年(1734),划归朔平府,驻马口外20里镶红旗后营子设怀远所(今后营村委会)、杀虎协(今杀虎口);边外60里镶蓝旗赤不汉契(今永兴镇),设卫守员,属大朔(大同府和朔平府总称)理事通判。乾隆十五年(1750),朔平府通判由左云县移驻宁朔卫(今永兴镇),属宁远厅(永兴镇),后通判改为同知。光绪十年(1884),改为抚民同知,属归绥道。1912年,宁远厅改县,属绥远观察使公署。1914年,属察哈尔特别行政区,以宁远县与他省县名重复,故取北魏在境内所设之凉城郡名,改名凉城县,治田家镇(今永兴乡)。1928年,属绥远省。1937年9月22日,日本侵略军入侵,属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巴颜塔拉盟。1939年11月,设伪凉城县协和公署,并迁驻新堂(今岱海镇)。1945年,凉城解放,属绥远省。1948年,属绥南专署。1949年,属和林格尔专员公署。1950年,属集宁专员公署。1954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平地泉行政区,同时察哈尔右翼镶蓝旗镶红联合旗的二区划入。1958年,凉城县划归乌兰察布盟。2003年,撤盟改市,属乌兰察布市。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