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七号镇

拼音

Qīhào Zhèn

类别

乡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内蒙古自治区

所在城市

乌兰察布市

所在区县

化德县

名称含义

因镇政府驻地在七号村,故得名。

名称起源

2000年由化德县人民政府申请,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撤销七号乡,改设七号镇。以所在驻地村命名。

名称历史

1937年前,此处仍为蒙古草原,游牧者以数目次序将其命名为“七号”。1937年后,汉族农民陆续来此租种、开垦,并定居建村,沿用此名至今。解放后,察哈尔盟行政处在七号村设三区。1950年9月1日,三区整体建制划归化德县。同年9月15日,化德县政府决定将七号更名为化德县三区,驻地七号村。1955年三区更名为民盛区。1957年2月,全县撤区建乡时,民盛区作为县派出机构保留,现七号镇域内时设达拉盖乡、七号乡、丰兆乡、达盖滩乡、毕力克乡共5个乡。1958年2月24日,化德县撤销了民盛区的派出机构,同时撤销了毕力克乡,保留达盖滩、七号、丰兆、达拉盖4个乡。1958年9月,七号村是东风人民公社驻地,现七号镇域内的原达盖滩乡并入了火箭人民公社。1959年,原东风人民公社更名为七号人民公社,隶属化德县管辖。1960年6月15日,七号人民公社隶属商都镶黄旗管辖。1963年6月15日,七号人民公社隶属化德县管辖。1964年12月,七号人民公社西南部划出部分村,成立了达盖滩人民公社。1984年2月改社建乡,七号人民公社更名为七号乡,所辖生产大队改称行政村,时辖18个行政村。1988年各行政村改设村民委员会,2000年4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撤七号乡设七号镇(驻地七号),辖区建制未变,隶属化德县管辖。同时,七号乡撤销原三胜村委会(并入七号村委会),辖区为17个村民委员会。2001年7月9日,原达盖滩乡撤销,原属该乡的4个村委会(黑沙图、毕力克、达盖滩、德胜)共15个自然村(大黑沙图、小黑沙图、红蒿卜子、北开地、大毕力克、小毕力克、二德尼沟、达盖滩、泥匠营子、岳家营子、尚家营子、德胜、郭老卜营子、兴隆、小元山)划归七号镇。七号镇辖区扩为21个村民委员会。2002年5月13日,化德县政府批复七号镇撤并调整村委会。撤销了7个村委会(收图、八号、农场、六棚、丰兆、二里沟、柳条沟)。撤并后,七号镇辖区设14个村委会,即:苏计、林场、小公勿素、崩红、安业、七号、九号、达拉盖、白音不拉、团结、黑沙图、达盖滩、德胜、毕力克。2006年2月14日,化德县整合乡镇,重新调整布局,撤销的原六十顷乡的6个村委会即:小西沟、新民、色庆沟、十顷地、大西沟、白头山,划归七号镇管辖。七号镇辖20个村委会。即:苏计、林场、小公勿素、崩红、安业、七号、九号、达拉盖、白音不拉、团结、黑沙图、达盖滩、德胜、毕力克、小西沟、新民、色庆沟、十顷地、大西沟、白头山。2006年8月29日,七号镇经县政府批准,撤销了原小西沟村委会、原黑沙图村委会,撤并调整后,七号镇辖苏计、林场、小公勿素、崩红、安业、七号、九号、达拉盖、白音不拉、团结、达盖滩、德胜、毕力克、新民、色庆沟、十倾地、大西沟和白头山共18个村民委员会。2012年3月,七号镇西部的色庆沟、十倾地、大西沟、新民和白头山5个村委会,并入恢复设置的白音特拉乡。经过调整,七号镇辖苏计、林场、小公勿素、崩红、安业、七号、九号、达拉盖、白音不拉、团结、达盖滩、德胜和毕力克13个村委会,沿用至今。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