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东河区

拼音

Dōnghé Qū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内蒙古自治区

所在城市

包头市

所在区县

东河区

名称含义

因境内有博托河,河道位于包头旧城区之东,称东河,故得名。

名称起源

因地理实体而得名。

名称历史

于1956年8月15日设置,前身为原包头市一区、二区、回民自治区,即旧包头市城区,因此东河区的沿革史也就是包头市的沿革史。今包头建置始于战国时代,自赵武灵王在今包头一带设置九原县始,到清代止,先后有秦、汉、前秦、北魏、东魏、北齐、隋、唐、辽、金、元、明等封建王朝在这里设置郡县,长达二千多年。由于包头地处北疆,是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交错杂处的地带,所以随着双方政治力量的消长,这里时而为少数民族统治,时而隶属中原王朝管辖,设置增变较频,城镇时建时废,土地时牧时农,人口增减无常,变革纷繁。清代乾隆二十五年(1760),包头村为萨拉齐理事通判厅管辖。嘉庆十四年(1809),包头村改为包头镇,迄至清末。1923年,设包头设治局。1926年,升为包头县,设立6个街公所。1929年,设7个镇公所,7镇即为:天方镇辖东门大街一带,召安镇辖西门大街一带,兴旺镇辖西门大街一带,新治镇辖财神庙一带,官泉镇辖西北门一带,太平镇辖南门大街一带,圃丰镇辖前大街至南圪洞一带。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包头,改包头县为包头特别市,翌年又改为普通市,辖境未变,只是将原城关7镇并称为统合镇。镇下设5个小区,召梁、后梁、长黑浪一带为一区,瓦窑沟、榆树沟、财神庙一带为二区,官井梁、吕祖庙、西滩一带为三区,通顺街、永合成、复成元巷一带为四区,南圪洞、金龙王庙街、解家菜园一带为五区。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政府接管包头。1946年夏初,成立包头县,与包头市并存。包头县辖原包头市城关以外境地,包头市辖城关及近郊一带。市内废统合镇,改5个区为3个区,直至1949年9月19日,包头和平解放。1950年初,包头市人民政府成立,市区规划未变,仍设3个区,城北为一区,城南为二区,城郊为三区。1953年,城区东北回民聚居区成立回民自治区。1956年8月,撤一区、二区、回民自治区建制,将三区合并,组建成包头市东河区,设4个街道办事处,辖60个居委会,原包头市三区划归郊区(今九原区)。1959年,改设8个街道办事处,辖72个居委会。1960年,成立东河区人民公社,设和平、火箭、红旗、磴口4个分社,分社辖管理区;同年,郊区(今九原区)撤销,河东、后营子、东园3个公社划归东河区管辖。1963年,停止“东河区人民公社”称谓,撤公社建制,将原4个分社改为7个公社,即和平、西门、胜利、团结、火箭、红旗、磴口,同时新置杨圪楞人民公社;同年,郊区(今九原区)建置恢复,河东、后营子、东园3个公社又移交郊区(今九原区)。1968年,撤磴口、杨圪楞2个人民公社建制,行政工作分别移交糖厂、煤矿,同时合并和平、西门人民公社为和平人民公社,合并团结、胜利人民公社为团结人民公社,合并红旗、火箭人民公社为红旗人民公社。全区共有68个居委会。1970年,又将和平、团结、红旗3个人民公社调整为胜利、新风、红卫、和平、火箭、团结、红旗7个人民公社,后又增设磴口人民公社,全区辖129个居委会。1979年,改人民公社建制为街道办事处,设财神庙、和平路、回民、南圪洞、东站、西脑包、南门外、磴口、杨圪楞9个街道办事处。1983年底,共辖135个居委会。1984年,新置河东、二里半、铁西街道办事处,至1985年底,全区共12个街道办事处,169个居委会。1998年,河东镇由郊区划归东河区。2002年,全区168个居委会调整为109个社区。2005年,社区又一次调整为110个,河东镇辖23个村委会。2008年,九原区沙尔沁镇划归东河区,辖26个村委会。2012年,辖2个镇,12个街道办事处,有49个村委会,59个社区居委会。2015年,镇、街道办事处、村委会未变,社区居民委员会调整为52个,并设立5个直属社区。2018年,底东河区辖12街道,2镇。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