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茌平区

拼音

Chípíng Qū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山东省

所在城市

聊城市

所在区县

茌平区

名称含义

因境域在茌山之平陆,故名。据记载:“茌平故城在聊城县东五十二里,在茌山之平地。”茌山,位于茌平城南乐平镇教场铺村西北约百米的金牛山。此山西南,距秦汉时茌平故城高垣墙村12里,周围是一片平原。县城建在茌山西南12里的平地上,故命名为茌平。

名称起源

秦时置茌平县,属东郡。2019年6月27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同意山东省调整聊城市部分行政区域的批复》(国函〔2019〕60号),同意撤销茌平县,设立聊城市茌平区。

名称历史

夏、商属《禹贡》兖州。西周属齐国。秦时置茌平县,属东郡,治茌平(今韩集镇高垣墙村)。西汉末王莽时期,改茌平县为功崇县。东汉建武元年(25),改功崇县为茌平县,属兖州济北国。三国时为魏地,属冀州平原郡。晋、南北朝治鼓城(今乐平铺镇土城村),属济州平原国。后魏属济州平原郡。北齐并入聊城县。隋初复置茌平县,治兴利镇(今杜郎口镇杜郎口村),属贝州。隋末并入聊城县。唐武德四年(621),析聊城县复置茌平县,属河北道博州。贞观元年(627),并入聊城县。金天会八年(1130),复置茌平县,治今城,属山东西路博州。元属东昌路总管府。明、清属东昌府。1914年,属东临道。1925年,属东昌道。1928年,改属山东省政府。1937年,属山东省第六行政督察区。1940年1月,建立茌平县抗日民主政府,至1946年11月,先后属鲁西区第三(卫东)、第四(运东)专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第十九、十六专区,冀鲁豫行政区第一、六专区。1949年8月,属平原省聊城专区。1956年3月,博平县撤销,并入茌平县。1967年,属聊城地区。1997年8月,属聊城市。2019年6月,撤销茌平县设立聊城市茌平区,属聊城市管辖至今。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