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宜宾市
拼音
Yíbīn Shì
类别
地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四川省
所在区县
宜宾市
名称含义
宜宾旧称“僰道”,唐天宝元年(742),以少数民族“慕义来宾”之意改称“义宾”。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为避赵光义讳取《孟子》“义者,宜也”之意,由“义宾”改称宜宾。
名称起源
以昔时百姓愿望得名,后衍化今名。
名称历史
古僰人地。秦属蜀郡。西汉建元六年(前135),今翠屏区、叙州区、南溪区、高县北部、屏山县属犍为郡僰道县;江安县、长宁县属犍为郡江阳县(治泸州),筠连县、珙县、兴文县及高县南部属犍为郡南广县。元封二年(前109)犍为郡属益州刺史部。王莽新朝,改益州刺史部为庸部,犍为郡为西顺郡,僰道为僰治。西顺郡治仍设僰道城。今市境各县归西顺郡。东汉建武十二年(36)恢复益州刺史部、犍为郡及所属县。从此,犍为郡郡治由僰道迁设武阳。从东汉至南朝宋末年,犍为郡治治设武阳450余年间(25-478)郡辖属县逐渐减少,辖地不断缩小。但僰道县除成汉政权期间短期荒废外,仍长期保留。僰道县管辖的主体部分,今翠屏、叙州、南溪、高县北部大体稳定,但江安县、长宁县于建安十八年(213)从犍为郡划归益州江阳郡江阳县,高县南部、筠连、珙县、兴文于建安二十年(215)划归益州朱提郡南广县。屏山县在东汉时一度属朱提县。蜀汉章武三年(223)今屏山县境内新设安上县(治今新市镇),属益州越嶲郡。至后主延熙二年(239)安上县废入马湖县。东晋永和二年(346)今江安县境新置汉安县(治今纳溪)和绵水县(含长宁大部)。屏山属宁州朱提郡朱提县,筠连、珙县、兴文等属宁州朱提郡南广县。南朝宋时,今市境主体部分仍设为犍为郡僰道县,汉安、绵水二县属新设的东江阳郡(治今纳溪),筠连、珙县、兴文等属仍属宁州朱提郡。南朝梁大同十年(544)置戎州。北周保定三年(563)在戎州所辖原僰道县地域建外江县(岷江当时称外水),僰道县更名。其他建制未变。隋开皇六年(586)析外江县新设开边县并将附近恭州、训州并入。十八年(598)汉安县改名江安县,属泸州。隋仁寿二年(602)原南广县改为南溪县。隋大业三年(607)今筠连、珙县、兴文等属协州,江安、长宁属泸州。隋末,今屏山属马湖州。唐天宝元年(742)原戎州所属“存阝马阝”县更名义宾县,取少数民族“慕义来宾”之义。北宋乾德三年(965)戎州属梓州路(后改潼川府路),仍治旧州坝僰道城。乾德五年(967)归顺、开边二县划入僰道,绵水降为镇并入江安县。太平兴国元年(976)因避太宗赵匡义的名讳,按《孟子》“义者,宜也”,义宾县改为宜宾县。熙宁四年(1071)宜宾县并入僰道县。熙宁十年(1077)江安县治迁今江安镇,属泸州。政和四年(1114)改戎州名叙州,僰道县更名宜宾县,今宜宾城区始有“宜宾”之称。重和元年(1118)起叙州属潼川府路。元至元十八年(1281)升为叙州路。明洪武六年(1373)改置叙州府。明代,屏山、江安未纳入叙州府境;清代仅江安未纳入府境。 民国二年(1913)属下川南道;民国三年(1914)属永宁道;民国二十四年(1935)四川分为18个行政督察区,今宜宾市境大部属第六行政督察区,江安县从此归属宜宾。兴文东部属四川省第七行政督察区(驻泸州)。屏山县属四川省第五行政督察区(驻乐山)。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置宜宾专区。1951年析宜宾县城镇设宜宾市(县级)。1959年泸州专区并入。1968年改设宜宾地区。1983年析泸州市及泸县、纳溪、合江3县地另建泸州市(省辖市);同年,富顺县划归自贡市。1985年古蔺、叙永2县划归泸州市。1996年撤销宜宾地区设宜宾市,属四川省辖。县级宜宾市变更为宜宾市翠屏区。1996年市政府设三江口城区。1998年市人民政府由城区中山街迁南岸蜀南大道。2011年撤销南溪县设宜宾市南溪区。2018年撤销宜宾县设宜宾市叙州区。现辖翠屏、南溪、叙州3个市辖区,江安、长宁、高县、筠连、珙县、兴文、屏山7个县。
热门文章
海滨街道
双龙镇
南山镇
望岳路街道
石宝镇
户撒阿昌族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