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武庙镇
拼音
Wǔmiào Zhèn
类别
乡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四川省
所在城市
成都市
所在区县
简阳市
名称含义
清乾隆年间在武庙设场,遂沿用“武庙”二字
名称起源
根据地理位置命名。
名称历史
清初,简州分为十乡,后以沱江为界,划为东西二乡。江东为东乡,叫做仁善乡。江西为西乡,叫做义和乡,武庙乡属义和乡。光绪四年(1878),武庙沟(场)俗呼乌猫沟,设安武保,武庙沟场区辽阔,于光绪七年(1881)又设下属的来龙场保(无场保,实为小场)。保设总保正1人,副保正1—2人。保以下最基层每十户编为牌,设牌首,隶于团。保辖团,团辖牌。 宣统时(1909——1911年),简州分为九个选举区,武庙沟属于七区。七区包括:五龙场、中坝场(安中保)、兴隆场(安兴保)、武庙沟(安武保)、毛家场(安平保)、玉成桥(安玉保)、来龙场。选举区是为了筹备议员选举,不视为“行政区”。 1914年,选举区停止,但保、团、牌沿用至1919年。民国时期的1949年间,简阳县区乡建置有三次大的调整,第一次是1919年划分团区;第二次是1935年,四川省正式施行行政督察专员制,进行户口登记,编组保甲,划分区乡;第三次是1940年推行新县制,整编保甲,调整区乡建置。 1919—1927年,全县设10个团区。团区辖保,保辖甲,武庙沟仍称安武保,属第三团区(团区办事处在三岔坝),辖武庙沟、来龙场13个甲。此时期的团区设正、副团总各一人;保设保正1人,副保正1—2人;甲设甲首1人。 1935年起,简阳县划分乡镇,编组保甲。改原团区为区,设区署,置区长;改保(场)为乡镇,设联保办公室,置联保主任;下辖保,设保长;保辖甲,设甲长。至1937年区划结束,全县划分6个区、75个联保、1618个保、15878个甲。武庙乡属第二区(区署驻草池镇)管辖,是联保,辖16个保158个甲。 1940年,国民政府推行“新县制”,整编保甲,调整区乡建置。将原联保改为乡镇公所,联保主任改为乡镇长(正副各1人),保甲长名称如前。 1943年11月将全县6个区调整为8个区,分辖76个乡镇,每区设指导员1人。武庙乡属二指导区。 1946年,对全县各指导区划予以重新改调,由8个区调为7个区,第二指导区辖:老君乡、久隆乡、贾家乡、海螺乡、坛罐乡、高明乡、草池乡、武庙乡、玉成乡、兴隆乡。 1949年底全县6个区,贾家为第二区,区公所驻草池乡,1950年2月迁贾家乡,辖贾家、久隆、老君、海螺、坛罐、高明、草池、武庙、玉成、兴隆、龙云、三岔12个大乡。 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初期,沿用旧保甲编制,辖10保;1950年改乡为农会,1951年1月废除保甲制,全乡建10个农协分会;1952年大乡划小乡时,分建为武庙、共和(五龙)、幸福(中坝)、来龙4个乡 ;1955年合区并乡,中坝、共和乡并入武庙乡,成立武庙乡管委会,下领8个耕区;1958年由15个高级社合并成立武庙公社;1962年分出建立五龙公社,其间武庙公社辖中坝、竹元、五一、油房、同心、瓦窑、红庙7个大队45个生产队,五龙公社辖青山、团堡、烂田、松林、石庙5个大队33个生产队;1967年武庙公社更名永红公社;1971年恢复武庙公社;1983年更名武庙乡,而五龙公社1967年更名高峰公社;1971年恢复五龙公社;1983年更名五龙乡。 1992年7月区划调整,撤区并乡建扩镇,武庙、五龙乡合并建立武庙乡,乡政府驻武庙场。2019年行政区划调整撤销武庙乡,设立武庙镇。
热门文章
大塘镇
猴嘴街道
建山镇
纪山镇
古林街道
罗溪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