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武都区

拼音

Wǔdū Qū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甘肃省

所在城市

陇南市

所在区县

武都区

名称含义

武,“扬秦人威武拓疆”之意;都,“水之聚也”,即大水池,引申为人口汇聚,政治、经济、文化集中之地。颜师古曰:“以有天池大泽,故谓之都。”(《汉书·地理志·武都》)。武都是秦人将其政治寓意、山川地貌与该地社会发展状况相结合而命名。

名称起源

武都地名始于先秦。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秦以武力拓疆,破白马氐于天池大泽(即仇池)一带,大水池古称“都”,故称此地为武都。2004年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陇南地区和武都县,设立陇南市(地级市)和武都区(县级区)。

名称历史

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秦国在“天池大泽”(仇池)一带大败白马氐人,在仇池以东(今西和洛峪)首置武都邑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武都邑改称武都道(道为少数民族地区县级建置),属陇西郡。 西汉初年为武都道。元鼎六年(前111)置武都郡,治武都道(今西和县洛峪镇)。新莽初始元年(8),改武都郡为乐平郡、武都道为循虏县。东汉建武初年,复平乐郡为武都郡、循虏县为武都道。三国时为武都县,先后为曹魏、蜀汉政权所有。西晋初,仍名武都县。东晋元康间,氐人杨茂搜建仇池国,仍名武都县。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仇池国亡于北魏,九年(448),武都郡移治石门,武都县改置石门县。西魏置武州 ,改石门县为安育县,北周闵帝时改称将利县 。隋朝仍名将利县。唐初为前将利县。大历二年(767)没于吐蕃。咸通五年(864)收复,置后覆津县,治故将利城(今武都区东江镇)。景福元年(892),改武州为阶州 。又因覆津之名不吉利,改称福津县。五代时,初为歧王李茂贞政权所据,今境属阶州,有将利、福津2县。后相继为后梁、前蜀、后唐、孟蜀、后晋、后周政权所辖。北宋属秦凤路阶州辖,仍领福津、将利2县。南宋因之,属利州路阶州辖。元至元七年(1270),福津、将利2县并入阶州。明洪武四年(1371),降阶州为阶县,洪武十年六月庚申“以巩昌府阶、文二县为阶州”。 清代属巩昌府阶州。1913年4月,阶州改为武都县。1949年12月9日,武都县属武都专区管辖(专区、县同治城关镇)。1958年4月,撤销武都专区,武都县随武都专区并入天水专区;12月,撤销康县并入武都县。1961年11月,国务院决定恢复武都专区,驻地在武都城关镇。2004年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陇南地区和武都县,设立陇南市(地级市)和武都区(县级区)。2004年6月,武都区政府正式挂牌。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