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白音特拉乡

拼音

Bayantal Xiāng

类别

乡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内蒙古自治区

所在城市

乌兰察布市

所在区县

化德县

名称含义

“白音特拉”系蒙古语,意为“富饶的草滩”,赞美此处是放牧的绝佳宝地,故得名。

名称起源

1984年由化德县人民政府申请,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以蒙古语“白音特拉”命名。

名称历史

1934年,尚义县地主王金全(乳名二根成)在此买地120顷,雇佣逃荒农民租种而在此立村,取村名二根成地,1954年恢复原名,沿用至今。1934年9月,白音特拉乡现域内的西半部,即包括二巴沟、王才沟、二淖记沟、郝万明沟和二台房子村一线及其以西的现辖区,属化德设治局的新民乡辖。现域的东半部辖区,时尚属租银地,不属化德境域。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属日、伪蒙政权崔家营子区的新民乡辖。1940年,属伪蒙政权设的仁爱乡辖。1945年,抗战胜利后,属化德县人民民主政权的第一区辖。1946年10月,属国民党政权新明县东部的民有乡。1949年1月13日解放后,属崔家营区辖。1950年9月1日,该乡现域全部隶属于化德县。同月19日,现域的西半部隶属二区(驻地现欣荣),中部有6个村(即现色庆沟、和睦、六十倾、通顺、南顺和左家营子)属六区(驻地六支箭),东部其余村均属三区(驻地七号村)。1955年,现域分属欣荣区(原二区更名)、团结区(原六区更名)和民盛区(原三区更名)。1957年2月,撤区建乡时,现域内时设白音特拉、民建、六十倾、大西沟和大盘沟5个乡。1958年2月,撤销了民建乡和大西沟乡,保留了白音特拉、六十倾和大盘沟3个乡。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时,现域内设火箭人民公社,原六十倾乡和大盘沟乡均并入了红旗人民公社。1960年2月,合并人民公社时,并入了朝阳人民公社。1960年6月,现域属商都镶黄旗辖。1961年8月,现域东北部设立六十倾人民公社属辖未变。1963年6月,现域属恢复建制的化德县辖。1964年12月,从朝阳人民公社分出,成立了白音特拉人民公社(驻地白音特拉村),属化德县辖。1973年,白音特拉人民公社辖12个生产大队,后又增设了井子沟生产大队,辖区成为13个生产大队,属辖未变。1974年,白音特拉人民公社增设了新建生产大队,辖区增为14个生产大队,属辖未变。1984年2月,改社建乡时,白音特拉人民公社改为白音特拉乡(驻地农场)。同时将原辖的14个生产大队改为14个行政村,属辖未变。1988年,白音特拉乡各行政村改设村民委员会,属辖未变。2000年,白音特拉乡经县政府批准,撤销了原德龙村委会,整体并入了民建村委会,辖区成为13个村委会。2002年5月,白音特拉乡经县政府批准,撤销了新建、红光、井子沟和永丰4个村委会,分别整体并入了白音特拉、民生、卜拉勿素和永红4个村委会。经过此次调整,白音特拉乡辖9个村委会。2006年2月14日,白音特拉乡的建制被撤销,该乡原辖9个村委会,其中的白音特拉、农场、民建、永红、民生、卜拉勿素和兴无7个村委会并归了长顺镇,赛不冷村委会并归了朝阳镇,毡房沟村委会并归了德包图乡。2012年3月,根据内政字(2012)36号文件批复,化德县恢复设置了白音特拉乡(驻地农场村)。辖区由原七号镇的色庆沟、十倾地、大西沟、新民和白头山5个村委会,原德包图乡的南顺和通顺2个村委会和长顺镇的白音特拉、民建、永红、民生、卜拉勿素和兴无6个村委会,共计13个村委会组成。白音特拉乡成立后,经县政府批准,增设了农场村委会。2013年6月,白音特拉乡的白头山村委会减少了1个自然村,即原后盘沟自然村搬迁并入元宝山(亦称新村子)村。经过调整,白音特拉乡辖14个村委会。即:色庆沟、十顷地、大西沟、新民、白头山、南顺、通顺、白音特拉、农场、民生、卜拉乌素、永红、兴无、民建。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