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区

名称

回民区

拼音

Huímín Qū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内蒙古自治区

所在城市

呼和浩特市

所在区县

回民区

名称含义

为归化城的回民聚集区。清康熙年间,呼和浩特市和张家口市为两大贸易地。从那时开始新疆、甘肃、宁夏等地区的回民商队留居归化城,另有山西大同,右卫的回民商队,也定居“归化城”。他们以经营商业、屠宰、驼运为业。乾隆二十年(1755),又有天山南北麓的回民数千人,随清军来到呼和浩特,住在城东南的八拜村,以后又迁居旧城北门外一带。

名称起源

1978年,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将“红旗区”名称恢复为“回民区”。

名称历史

清代,属归化城境;民国元年(1912年)属归绥县管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属归绥市第一区管辖;1950年设置回民自治区;1954年回民自治区改属呼和浩特市;1956年回民自治区改为回民区;1958年回民区设置庆凯、新华、先锋、跃进、和平、联星6个城市人民公社;1960年调整为中山、钢铁、友谊、新华、三新5个人民公社;1961年新城区所属的锡林郭勒北路以西部分划归回民区;1962年改城市人民公社为街道办事处;1968年回民区更名红旗区;1970年新建糖厂路街道办事处;1974年新建海拉尔西路街道办事处;1979年红旗区复名回民区;1999年呼和浩特市区划调整,撤销呼和浩特市郊区,原郊区所辖的攸攸板乡划归回民区,原郊区西菜园乡所辖的西龙王庙、什拉门更、孔家营、倘不浪、厂汉板、塔布板、青山、小府、四合兴9个村划入攸攸板乡;2000年攸攸板乡改设攸攸板镇;2003年新设置钢铁路街道。2024年,回民区增设阿拉善北路街道,调整攸攸板镇及海拉尔西路、光明路、新华西路、中山西路、通道街、环河街、钢铁路7个街道行政区域范围,经增设、管辖范围调整后,回民区辖1个镇、8个街道、70个社区、5个行政村。 其中,新华西路街道办事处辖辖通道北街、四合兴、大庆路、战备路、医学院5个社区;中山西路街道办事处辖吕祖庙街、中山西路、贝尔路、公园东路、海亮5个社区;光明路街道办事处辖果园路、电子路、阳光、金园、龙翔苑、富丽、巴彦淖尔北路、西铁、沿河、光明、什拉门更11个社区;海拉尔西路街道办事处辖海拉尔西路、综合路、工农兵路、金海路、赛罕路、附件、塔布板、青山、小府、赛马场北路、奔腾社区11个社区;环河街街道办事处辖太平街、阿吉拉沁、县府街、西茶坊、巴彦淖尔南路、工人南、西龙王庙、金龙、阿拉善南路9个社区;通道街街道办事处辖友谊巷、宽巷子、滨河路、三顺店、义和巷5个社区;钢铁路街道办事处辖新华园、阿拉善北路、特弘、咱家、未来城、西机务段、孔家营、电厂西、时代、电厂东路10个社区;阿拉善北路街道办事处辖高伦特、青兰、巴彦树贵、攸攸板、盐站西巷、春熙、部队7个社区;攸攸板镇辖坝口子、一间房、西乌素图、倘不浪(二环以外部分)、刀刀板(二环以外部分)、厂汉板(二环以外部分)、额济纳路7个社区,段家窑、元山子、毫赖沟、东棚子、东乌素图5个行政村。

回民区

回民区

回民区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