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

名称

襄阳市

拼音

Xiāngyáng shì

类别

地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湖北省

所在区县

襄阳市

名称含义

城在襄水之阳,故名。

名称起源

西汉初年(前202),始设襄阳县,以县治位于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2010年12月,更名襄阳市。

名称历史

夏代今境分属传说中荆州、豫州。商、西周时期今境先后建有楚、邓、鄀、罗、卢(庐戎)、谷、阴等诸侯国。东周时楚国雄起,今境尽为楚地,设置邓、鄀、庐、鄢、阴等县(邑)。秦代大约以汉江为界,今境北属南阳郡,南属南郡,设县约10个。西汉初年(前202),始设襄阳县,因县治位于襄水之阳得名,亦是境内首次出现“襄阳”之名。东汉建安十三年(208),新置襄阳郡,治襄阳,为境内首次设立类同今之政区。东晋太元十四年(389),今境始侨置雍州及相关郡、县。南朝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实行“土断”,今境实置雍州,治襄阳。北朝西魏恭帝元年(554)冬,改名襄州。隋代今境除枣阳及保康大部外,基本属襄州。唐时,贞观初属山南道,开元二十年(732),后属山南东道。宋至道三年(997),属京西路,宣和元年(1119),升为襄阳府,属京西南路。南宋因袭不变。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改名襄阳路,属湖广行省。明、清两代复名襄阳府,明属湖广行省,清先属湖广左承宣布政使司,康熙六年(1667),属湖北承宣布政使司(始称湖北省),明崇祯十六年(1634),李自成攻占襄阳,改襄阳城为襄京,称新顺王。1912年,湖北省设安襄郧荆道,治襄阳。1913年,改称鄂北道。1914年,改称襄阳道,今境均属之。1932年,改设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襄阳,辖襄阳等7县。1936年,改设湖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地、辖县不变。1945年11月,随着解放战争推进,今境地级、县级人民政权相继建立。1949年5月,湖北省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建立,驻襄阳,领导襄阳等8县。2001年12月,襄阳县撤销,改设襄阳区。2010年12月,更名襄阳市,所辖襄阳区更名襄州区。

襄阳市

襄阳市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