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建南镇

拼音

Jiànnán Zhèn

类别

乡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湖北省

所在城市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所在区县

利川市

名称含义

“建”指建设,成立,“建”与“剑”谐音”;“南”指方位名词,南部。“镇”指行政区划。

名称起源

以历史演变和自然地理形态命名。因该地高岩深壑,犹如剑削,又位居南浦县之南,故称“剑南”。又因此地元代属土官牟酋蛮及后裔司治,据《明史》(卷四十四·志第二十·地理五)载:“剑南长官司,宣德三年(1428年)五月置”,司治为今中部营村,正式出现“剑南”名称。据《清史稿》(卷五百十二·列传二百九十九·土司一)载:“四年(1665年),改沙溪宣慰司为宣抚司,改剑南长官司为建南长官司”,由覃氏自忠路土司迁入,替代牟氏土司,依偃武修文之意,将“剑南”改为“建南”。

名称历史

建南镇以驻地建南集镇命名。建南古为廪君地。周属巴国地。秦属黔中郡。1972年在箭竹溪白竹坝村偏洞大坟包出土的一件铜制炊煮具,2005年11月被“湖北省文物鉴定专家组”鉴定为东汉时期的汉鍪,说明建南在汉代就有人类活动。近年来,在七孔子、兴隆场、白石溪、石板滩等处,发现大量崖墓,被鉴定为汉代崖墓群。由此,建南的历史可以准确地上溯到汉朝时期。东汉时期,建南属于南郡朐(chǔn)忍县地。三国初属荆州建平郡。蜀汉建兴八年(230年)属巴东郡南浦县。北周属亭州资田郡附郭县。隋开皇初,废郡存州、县。隋大业初改亭州为庸州,属庸州清江郡附郭县。唐省庸州入施州,属施州清化郡清江县。五代仍唐之旧属。北宋,复改清化郡为清江郡,属夔州路清江郡清江县。南宋属龙渠县地。元,废郡,属夔州路总管府施州清江县忠路安抚司。明玉珍据蜀,属忠路安抚司。明宣德三年(1429年)五月置施州卫都亭里剑南长官司,明宣德五年(1431年)省,清康熙四年(1665年)改为建南长官司,领于忠路安抚司。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隶属利川县,置建南汛向化里,辖十保:一保枫香坝,二保建南街,三保柏杨渡,四保乐福店,五保兴隆场,六保太平镇,七保箭竹溪,八保西流水(今属汪营镇),九保鸡公岭(今属忠路镇),十保小河(今属忠路镇)。民国改置建南乡,1925年为第十区,1932年编查保甲,为第四区;1941年为建南乡,辖18保。1950年与清源乡合并称第四区,1952年设为第六区,1958年改为建南人民公社,1961年8月仍称建南区,1975年撤区分成箭竹溪、建南、乐福店三大公社。1984年撤社并区,下辖9乡1镇,辖枫化、箭竹溪、佛堂、昌金、乐福店、新梁、平镇、庙梁、更新乡和建南镇。1988将庙梁、更新两乡合并为柏杨渡乡,枫化乡并入建南镇。1989年昌金乡划入汪营区。1996年撤区设建南镇,下辖箭竹溪、林口、乐福店、新梁、平镇、柏杨渡6个管理区。2001年7月将6个管理区更名为6个工作站。2009年合并为箭竹溪、林口、乐福店3个工作站。2021年村居优化后辖30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