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托克前旗

名称

鄂托克前旗

拼音

Ôtôg Qián Qí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内蒙古自治区

所在城市

鄂尔多斯市

所在区县

鄂托克前旗

名称含义

“鄂托克”系蒙古语,汉译“营”或“部”,是古代蒙古族地区行政区划名称。

名称起源

鄂托克前旗为鄂旗南境。1980年,鄂托克旗划分为鄂托克旗和鄂托克前旗;同年8月12日,国发208号文件批准分设鄂托克前旗,故得名。

名称历史

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就有人类活动,在大沟湾地区发现河套人化石和文化遗迹,在今上海庙、城川等地区发现大量仰韶、龙山文化时期遗址。夏、商、周时期,游牧部落土方、鬼方、猃狁及狄等先后活动在这一地区。春秋时期,朐衍等部落游牧于此。至战国时期,林胡、楼烦移居此地。此后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鄂托克前旗大部分地区成为匈奴民族重要的活动地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隶属北地郡。汉代,将山东饥民七十余万迁至河套等地屯田戍边,鄂前旗分布有这个时期的3座古城址。两晋十六国时期,为前后赵、前后秦属地朔州境。隋唐时期,鄂前旗分属朔方、灵武、盐川郡所辖。唐初,设丽、含、塞、依、契等六胡州。神龙三年(707),设兰池都督府。开元二十六年(738),改置宥州。天宝年间(742),更名为宁朔郡,期间还设怀德县、白池县、长泽县。宋、西夏时期,鄂托克前旗分属夏州、宥州、盐州所辖。北宋景祐五年(1038),党项从鄂前旗发展壮大逐步建立西夏国。在鄂前旗设立宥州嘉宁监军司驻军保护丝绸之路驿站,抽取关税。13世纪初,蒙古族从大漠草原上崛起,从1205年至1227年成吉思汗先后五次征西夏。1227年,西夏灭亡。宥州嘉宁(城川城址)被蒙古大军攻破后屠城并焚毁;明洪武六年(1376),鄂前旗分属宁夏卫和东胜卫,隶属陕西行省。清初称鄂尔多斯右翼中旗。民国时期改为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为鄂旗南境。1936年10月,三段地工委成立,下旬成立三段地、二道川苏维埃政府。1941年11月,城川解放,成立了蒙古委员会。1949年8月23日,鄂托克旗和平解放;9月7日,成立临时自治政府。1950年2月,成立鄂托克旗人民政府。1980年,国发208号文件批准南部10个人民公社分置鄂托克前旗。

鄂托克前旗

鄂托克前旗

鄂托克前旗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