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高青县
拼音
Gāoqīng Xiàn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山东省
所在城市
淄博市
所在区县
高青县
名称含义
取原高苑县和青城县两县首字而得名。
名称起源
1948年,由原高苑县和青城县合并而成。
名称历史
汉高祖六年(前201),时高青县东部属披阳侯国、高苑侯国地。后为狄县、披阳县、高苑县地,均属千乘郡(郡治在漯水北岸千乘城,今旧镇地)。高青西部主要为东邹县(今花沟一带),建信县(今内杨一带)地,皆隶千乘郡。最西部为邹平县地,属济南郡。王莽新政时,狄城更名利居。东汉初复名,建置同西汉。东汉永平三年(60),千乘郡改为千乘国。翌年又改为千郡。建初四年(79),汉章帝刘旦封子刘伉为千乘王(贞王),千乘郡复称千乘国。永元七年(95),千乘国改为乐安国。永初二年(108),狄县更名临济县。时披阳、建信、东邹已废,高青大部属临济、千乘、高苑县。青城以西为梁邹县地,属济南国。三国魏时,高青主要为临济、高苑县,属东安郡。乐安郡治高苑,即今邹平苑城。青城以西为邹平县地,属济南国。乐安国与济南国皆隶青州。咸熙初年,封裴秀为济川侯,在今高城东南。西晋时高青东部为临济、高苑县地,属乐安国。西部青城及今龙桑树、黑里寨、孟集等乡镇沿小清河部分属邹平县,隶济南郡。十六国时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国地,仍为临济、高苑、邹平县地,分隶乐安郡、济南郡。南北朝时,南朝宋将临济县迁于县西部刘家镇。复置千乘郡并移至今广饶县境。今河北省冀县、衡水、枣强等县为古长乐地,时长乐人南迁至此,更原临济城名长乐,侨置长乐县。在高青、博兴之间侨置阳信县(阳信人南迁至此置县)。时高青县境为侨长乐县、侨阳信县、临济县地。孝武帝刘骏在古披阳城侨置渤海郡,属侨冀州。侨长乐县属渤海郡,侨阳信县属侨乐郡,郡治在长乐城。高青县地为长乐、临济县属青州。北朝齐废长乐郡。移长乐县治于披阳故城,改属齐郡,隶青州。隋统一后,初为长乐、邹平县地,属齐郡,隶青州。开皇十八年(598),长乐县更名会城县。会城县治在博兴南古苑庄。大业三年(607),改会城为高苑县,县治移于长乐城,即今高城,仍属齐郡,隶青州。后为高苑、邹平县地。唐朝,为高苑、邹平县地。贞观八年(634),废邹州改属淄州,隶河南道。景龙元年(707),析高苑一部分置济阳县,县治在今邹平县旧口。元和十五年(820),并入高苑县。唐始置青平镇,为今青城。五代时,为高苑县、邹平县地,属淄州。宋朝,为高苑、邹平县地,属淄州,隶京东东路。景德二年(1005),在高苑置宣化军,领高苑县。熙宁三年(1070),以县令兼军使。金废宣化军。高青为高苑、邹平县地,属淄州。金天兴二年(1233),始置青平镇为青平县。翌年元灭金,因之。元朝青平县改称青城县。将高苑县小清河以南属村庄大部分划归新城(今桓台)邹平县。高苑初属淄州。至元二年(1265),州废,改属益都路总管府,隶山东东西道宣慰司。青城初隶济南路,中统时属陵州,至元年间改隶河间路。至元二十四年(1287),置般阳路,高苑县西、青城县东、小清河北、大清河南包括田镇在内的区域为般阳路的新城、蒲台县地。明洪武二年(1369),将青城县并入邹平、齐东县,青城更名青池店。洪武十四年(1381),复置青城县,属济南府。高苑县改属青州府。皆隶山东布政使司。清雍正十二年(1734)后,高青为三府四县地。东南部为高苑县,属青州府;西南部为邹平县,属济南府;西北部为青城县,东北部属蒲台县,皆属武定府。1912年,隶济南道。1925年,山东省分设十道,青城、蒲台、滨县划属武定道。1928年,废道制,各县直属省辖。1936-1942年,高苑、青城县属国民党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8年4月,高苑与青城合并为高青县,初属三专署,后属清河专署,隶渤海行署。1950年5月,废渤海行署,高苑与齐东合并称齐东县,隶惠民专署。1958年11月,将齐东析入博兴、邹平县地,皆隶淄博专署。1961年10月,复置高青县,隶惠民专署。1990年1月1日,高青县划归淄博市,东北部的旧镇镇划归滨州市。2010年,高青县改为省辖县,属省政府和淄博市双重管理,县城驻地田镇街道。
热门文章
阎店楼镇
湖滨街道
蒲台乡
新田铺镇
西舍路镇
四海店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