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达地水族乡

拼音

Dádì Shuǐzú Xiāng

类别

乡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贵州省

所在城市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所在区县

雷山县

名称含义

“达地”汉语名称,苗语“霞迪”谐音而来。“霞”是因苗族内部有“西氏、方氏、柳氏”和“中部、东部、西部”方言之分,该苗族属“西氏族”分支,其方言的苗语自称为“霞”(Dliak)。“迪”是指该支系祖先迁徙到此居住,即是该地的主人之意。水族乡指水族人口多而突显水族文化浓郁。

名称起源

以驻地达地村而得名。

名称历史

达地境地唐代属应州管辖,宋时属夔州绍府所辖五十六羁縻州的南部东段边地,元归陈蒙烂士军民安抚司,明属都匀府,清属都匀府都江厅。1949年12月隶属三都县四区(上江)。1953年初,划入都匀专区丹寨县二区(排调)。1956年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同年7月,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建立后,丹寨县划属黔东南州,1957年3月29日建达地水族乡人民政府。1958年,达地乡改为达地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1959年炉山、雷山、丹寨、麻江四县合并为凯里县,区改社,称永乐公社达地生产管理区。1961年恢复原县建置,因公路交通方便,将永乐区从丹寨县划归雷山县,达地属之。1963年复称达地人民公社。1984年7月,社改乡,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达地升格为区级镇,改为达地镇人民政府。1992年9月8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达地镇更名为达地水族乡。沿用至今。 民国时期1913年置达地乡以来,政府驻地一直驻在现达地村老街。老街地处达地乡与三都羊福乡边界处,住在丁家坡半山腰上,地势高,场地狭窄且陡峭,缺乏水源,没有发展前景。为拓宽达地发展空间,1955年时任达地乡领导的李正国向丹寨县县长王保安请示要将达地政府搬到达勒。1965年王保安批准搬迁到达勒村一块大田里,逐渐形成如今繁荣的达地交易市场。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