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州区

名称

利州区

拼音

Lìzhōu Qū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四川省

所在城市

广元市

所在区县

利州区

名称含义

因西魏大将军尉迟迥成功袭取西益州,并西克成都,连战皆捷、战事顺利,故名。

名称起源

根据历史事件得名。

名称历史

夏时为禹贡梁州之域。西周属巴国,春秋属蜀国,春秋末属苴侯国,秦属蜀郡葭萌县。蜀汉时属梓潼郡汉寿县,西晋时,属梓潼郡晋寿县。东晋太元十五年(390),分晋寿县东境置兴安县,属晋寿郡,治嘉陵街道。齐明帝永泰元年(498),分晋寿郡之兴安县置东晋寿郡,分兴安县北境置石亭县,领兴安、石亭二县,属梁州。北魏正始二年(505),在东晋寿郡治地置西益州,南梁大同二年(536)改西益州为黎州。梁大同三年(537),改黎州为西益州。南梁再占西益州后,又复名为黎州。梁大宝元年(550),又复名西益州。梁承圣二年(553),约于此时改北益州为沙州,北周末废。西魏废帝三年(554)改西益州为利州。北周闵帝元年(557),改东晋寿郡为晋寿郡,领兴安等3县。北周初,仍置利州,后升为总管府。隋开皇三年(583),废晋寿郡,存利州,领兴安县、益昌县、葭萌县、义城县等八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兴安为绵谷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废利州总管府,罢州置义城郡,领绵谷等七县。唐武德元年(618)改义城郡为利州。初属山南道,后属山南西道。唐武德二年(619)置利州总管府。唐武德三年(620)析绵谷县置金牛县,属褒州。唐武德四年(621),析绵谷置三泉县,以县立南安州,八年(625)州废,以三泉属利州。唐武德七年(624),改总管府为都督府。唐贞观六年(632)罢都督府。唐天宝元年(742),改利州为益昌郡,领绵谷等6县。唐乾元元年(758),复改益昌郡为利州。唐乾宁四年(897)置昭武军节度。历经前蜀、后唐、后蜀、至宋景祐四年(1037)改昭武军为宁武军。宋宝柏元年(1253),蒙古蒙哥汗夺占利州。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立利州督元帅府。至元三年(1266)移至利州,十七年(1280)还治京兆。元至元十四年(1277),罢都元帅府,升为广元府、广元路,置广元路录事司,属广元路直辖,领绵谷、昭化2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嘉川县并入绵谷县。明洪武七年(1374)废广元路。明洪武九年(1376)降广元府为州,并废绵谷县入广元州;次年,又废昭化县入广元州。明洪武十三年(1380)又降广元州为广元县,并恢复了昭化县,同属保宁府。清代沿袭明制,广元、昭化两县仍属保宁府。1913年,广元、昭化两县属嘉陵道。1935 年,广元、昭化两县属四川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区。1950年3月,设剑阁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于广元,1953年1月更名为广元专署,共辖10县,隶属川北行政公署。1953年3月,撤销广元专署,广元县属绵阳专署。1959年,昭化县并入广元县,属绵阳专署。1985年2月,设立广元市,区境即为市中区。1989年5月,析广元市市中区北境设置朝天区,东南境设置元坝区。2007年3月,市中区更名为利州区。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