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崂山区
拼音
Láoshān Qū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山东省
所在城市
青岛市
所在区县
崂山区
名称含义
崂山古称“劳”,后分别称不其山、劳盛山、牢山、辅唐山、牢盛山、鳌山等。“劳”最早出自《诗经》:“山川悠远,维其劳矣。但对“劳”的解释不尽一致:一说该山雄险陡峭,上下行走,非常辛劳,故称“劳山”;一说据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考证,秦始皇巡游崂山时,劳民伤财,故称“劳山”。顾炎武《劳山考》载:“劳山之名,《齐乘》以为登之者劳,又曰一作'牢’,邱长春改为'整’,皆鄙浅可笑。按《南史》'明僧绍隐于长广郡之崂山’,《本草》'天麻生泰山、崂山诸山’则字本作'崂’。若《魏书·地形志》《唐书·姜抚传》,并作'牢’,乃传写之误……《环宇记》'秦始皇登劳盛山望蓬莱’,后人因谓此山一名'劳盛山’,误也。劳盛,二山名,劳即劳山,盛即成山。《史记·封禅书七》曰:'曰主祀成山’,《汉书》作'盛山’,古字通用。齐之东偏,环以大海,海岸之山,大莫大于劳盛二山,故始皇登之。”顾炎武《崂山志》序又载:“夫劳山,皆乱石巉岩,下临大海,逼仄难度,其险处,土人犹罕至焉。秦皇登之,是必万人除道,百官扈从,千人拥挽,而后上也。五谷不生,环山以外,土皆疏瘠,海滨斥卤,仅有鱼、蛤,亦须其时。秦皇登之,必一郡供帐,数县储俦,四民废业、千里驿骚,而后上也。于是苦之,而名曰'劳山’也。”《汉书·武帝纪》称崂山为“不其山”。20世纪50年代,考古学家王献唐对该山北部原始社会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证实远古时期在此生活着不族和其族两个部落,地以族为名,山也以族为名,称“不其山”。《三国志·崔琰传》沿用“不其山”。东汉王充《论衡》称崂山为“劳盛山”。南北朝《四极明科》沿用“劳盛山”,但在宋代的《太平寰宇记》中改为“牢盛山”。“牢山”一名出自法显所著《佛国记》。一说当地人认为此山坚如磐石,驱之不动,为牢固之山,故称“牢山”;一说中国古代星象学认为,天上星宿和地上区域有对应的联系,在三十六天罡星中,天牢星与此山相对,故以“牢山”名之。《魏书·地形志》《新唐书·姜抚传》《金史·地理志》《元史·释老志》《齐乘》等沿用“牢山”。“崂山”之名最早见于《南史·明僧绍传》。明末黄宗昌修《崂山志》后,“崂山”之名逐渐被采用。“大劳山”和“小劳山”出自李贤《后汉书注》。书中把崂山北部称为“大劳山”,西南部称为“小劳山”,简称“二劳山”。唐代杜佑撰写的《 通典 》沿用大劳山和小劳山。“辅唐山”出自牛肃所撰写的《纪闻》,书中说唐玄宗时,道士王旻受玄宗恩宠,南岳道士李遐周恐玄宗迷恋荣华富贵不再修道,于是劝其离京。王遂向玄宗提出要到牢山炼丹,玄宗准许其往,并改“牢山”为“辅唐山”。《太平广记》沿用辅唐山。“牢盛山”出自宋代的《太平寰宇记》。元代道教全真龙门派的创始人丘处机到崂山后,见崂山背负平川,面对大海,形同巨鳌雄踞于东海万里碧波之上,遂作诗:“陕西名山华岳稀,江南尤物九华奇。鳌山下枕东洋海,秀出山东人不知。”综上,崂山本名应为“劳”或“崂”,汉代称“不其”,晋及南北朝称“牢”,唐代有“大劳”“小劳”之分和“辅唐”之称,明、清两代以“劳”“崂”为主,“牢”“鳌”兼而用之,至近代才专用“崂”字。崂山区以此山命名。
名称起源
1988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崂山县,设立青岛市崂山区,根据辖区内地理实体名称命名。
名称历史
夏、商、西周属莱夷地。春秋属东莱。战国属齐国。前221年,置琅琊郡(后置胶东郡),崂山地区属之。西汉大致属胶东国琅琊郡。30年,于不其县境内置不其侯国。东韩光和年间至三国时期,不其县属东莱郡;晋咸宁三年至南北朝时期,属长广郡,郡治设不其城。556年不其县被废弃,其地并入长广县。596年,不其县故地并入即墨县。1898年,崂山境域均属即墨县。其中,1388年置鳌山卫,境内军户属之。1734年鳌山卫被裁撤,其地并入即墨县。1897年前属即墨县仁化乡、海润乡。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由即墨县划入胶澳租界的区域,自南窑半岛偏东海岸处起立第一号界石,经聚仙宫西、砖塔岭之脊立第二号界石,然后沿狗皮岭、茶涧、蔚竹庵北、棒(磅)石北、北窝落(卧龙)村北,顺白沙河北岸,抵南港村之西,沿海岸折而北,经李家女姑东北上,越洪江河、抵铁家庄北端,折下崖南,经程哥庄南等立第三号至六十四号界石,抵大沽河东岸立第六十五号、六十六号界石。其中,现崂山区中韩、沙子口、北宅3个街道的区域划入租界内。1914年日本战胜德国占领青岛。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设立胶澳商埠。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胶澳商埠,同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次年改称“青岛市”。1935年7月1日,青岛市郊扩大,将属即墨县的崂山东部地区划归青岛市。界线划分自马家古镇东南沙河与白沙河合流之处起,沿沙河北岸经曹村之西、纸房之南、大小后寨之间,经后金沟东北至铁骑山后分水岭,更越岭沿山沟至西葛家夼,仍循沙河而至大河会流处,更沿大道折而东南,越南北岭,经大桥村、蛤蟆石村之南至峡口庙,由此再循沙河向东,经东西上庄南、张家、王家、江家土寨等南至沙河口入于海,直至沿直线正东之广大海域。沿新界以南区域设立青岛市乡区,辖李村、崂东、崂西、夏庄、阴岛5个区,直属青岛市管辖。1938年,日军再次占领崂山地区,并于1941年设立“青岛特别市崂山行政办事处”,下辖李村、崂东、崂西、夏庄、仙家寨5个区及其27个乡(镇)。1945年8月,日本投降,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194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青岛,设崂山办事处,属南海专区。辖流亭、夏庄、惜福镇、王哥庄、返岭、沙子口、南宅科、乌衣巷等8个区。1950年改属胶州专区。1951年1月,崂山办事处驻地由仙家寨迁至夏庄;同年4月,崂山办事处划归青岛市,将青岛市李村区、浮山区,四沧区5个村、即墨县10个村、即东县4个村划入崂山行政办事处,设立流亭、夏庄、惜福镇、崂东、崂西、乌衣巷、浮山、李村、楼山9个区;同年10月,崂山办事处迁至李村。1953年6月,崂山办事处更名崂山郊区;浮山区撤销,其5个村划归崂西区,6个村划归李村区,10个村划入市南区。1956年7月,崂山撤销8个区建制,改建为32个大乡;崂东区作为派出机构,代管王哥庄、山河、台上返岭、山海5个乡。1958年9月,乡建制撤销,李村、惜福镇、王哥庄、夏庄、仙家寨、北宅中韩、沙子口8个人民公社成立。1961年3月,即墨县的棘洪滩、城阳、马哥庄、河套、红岛5个公社划归崂山郊区;同年6月,小管岛划归即墨县;同年10月,崂山县设立。1962年11月,仙家寨公社的13个村组成楼山公社。1966年11月,大管岛划归即墨县。1979年1月和1983年9月,李村公社的3个村先后划归沧口区。1984年4月,县所属13个公社改为乡镇。1988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崂山县,设立青岛市崂山区,以原崂山县的行政区域为崂山区的行政区域,辖李村镇、城阳镇、流亭镇、夏庄镇、惜福镇、棘洪滩镇、上马镇、中韩镇、沙子口镇、王哥庄镇、红岛乡、河套乡、北宅乡13个乡镇和李村街道办事处。1991年1月,红岛、河套、北宅3个乡撤乡设镇。1992年4月,中韩镇被青岛市人民政府划为青岛高科技工业园。1994年上半年,经国务院批准,青岛市市区行政区划作重大调整,新的崂山区设立,将崂山区李村镇杨家群、河马石、夹岭沟、曲家庵4个村和中韩镇浮山后、埠西2个村划归市北区;李村镇张村河以北区域划归李沧区;李村镇河崖、后台、小水清沟、河西、华光、大山、小河西、保儿、保儿西山、双山10个村划归四方区;将城阳、惜褔、夏庄、流亭、棘洪滩、上马、红岛、河套8个镇划出,组建城阳区;调整后,崂山区与青岛高科技工业园实行合一的管理体制,辖中韩、沙子口、北宅、王哥庄4个镇。1998年5月,崂山区撤镇设街道,辖中韩、沙子口、王哥庄、北宅4个街道。2017年4月,中韩街道撤销,以辽阳东路为界,分设为金家岭街道和新的中韩街道。沿用至今。
热门文章
古塔区
南甸子镇
驮堪乡
韩屯镇
桥南街道
里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