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无棣县
拼音
Wúdì Xiàn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山东省
所在城市
滨州市
所在区县
无棣县
名称含义
因境内自然地理实体而得名。因境内有无棣山、无棣水,故名无棣县。
名称起源
西周县境为无棣邑。隋开皇六年(586),析阳信、饶安2县地置无棣县。
名称历史
春秋、战国时为无棣邑,属齐国。秦为厌次县地。西汉至北齐为阳信县地。隋开皇六年(586),析阳信、饶安2县地置无棣县,以南临无棣沟得名,其治所在今庆云县庆云镇于家店村北。县初属棣州(沧州),后属渤海郡。唐贞观元年(627),省无棣县入阳信县。八年(635),复置,太和二年(828),属棣州,后属沧州。五代周于县东南境置保顺军(今信阳城),北宋治平元年(1064),徙无棣县治所于保顺军(今无棣镇北信阳城),属沧州。金泰和三年(1203)析县东境,置保顺镇,直隶于棣州。元至元二年(1265),析县境西部别置无棣县,属沧州,称西无棣县(今庆云县);东部为东无棣县,属棣州。明初省无棣县。洪武六年(1373),改置海丰县,治今无棣旧城,属济南府武定州。清雍正二年(1724),武定州升为直隶州。十二年(1734),升为武定府,无棣县均属之。1913年,属岱北道(次年改称济南道)。1914年6月,海丰复称无棣县。1925年,属武定道。1928年,废道制,直隶于省。1937年1月,属国民党山东省第五行政督察区。1938年2月,建立无棣县抗日民主政府,旋因抗日武装撤离而无形撤销。1939年7月,重建无棣县抗日民主政府,属鲁北行政委员会管辖。至1940年5月因敌顽进攻又告解体;同年11月,无棣县与新海县(1936年9月析河北省沧县、盐山2县滨海区域置“新海设政局”)合建新棣县行政委员会,属冀南行政区第八专区。1941年5月,撤销新棣县,重建无棣县,仍属冀南行政区第八专区;同年9月,形势恶化,又告解体;同年12月于无棣、新海2县毗连地区再建无棣县抗日民主政府,依旧属冀南行政区第八专区。1943年6月,该政府又解体;同年11月,无棣县北部、西部与新海县合并设置新青县,属冀鲁边行政区第三专区管辖。1944年3月,新青县改属渤海行政区第三专区。1945年9月,县全境解放,乃重建立无棣县,属渤海行政区第四专区。1948年3月,析无棣县埕口区全部9乡,柳堡区的傅、崔谭、常家、南等4乡,石庙区的小屯、横王等2乡共15个乡66个村和沾化县的李家、郭局两个区,置海滨县,属渤海行政区第四专区(1949年7月改称垦利专区)。1950年1月,撤销海滨县,其行政区域分别还属无棣、沾化。1950年5月,改属惠民专区。1958年12月,阳信县撤销并入无棣。与此同时,惠民专区撤销,无棣改属淄博专区。1961年6月,惠民专区恢复,复属之;同年10月,除汪家、银王庙等6村仍留无棣外,阳信县以其撤销前之行政区域复置。1965年3月,无棣县所属四女寺减河(1974年改称漳卫新河,海口段亦称大口河)左岸的辛集、良户、宋王、朱五、傅赵、山后、杨埕等7公社共51个自然村划归河北省(海兴县)。1967年,惠民专区改称惠民地区。1992年,改称滨州地区。2000年6月,滨州地区撤销,改置地级滨州市,隶属关系均不变。
热门文章
遮浪街道
荒佃庄镇
板利乡
口岸街道
石园镇
吕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