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巴东县
拼音
Bādōng Xiàn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湖北省
所在城市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所在区县
巴东县
名称含义
巴东县名属于借古地名而命名。《太平寰宇记》:巴东县“在巴之东,因以为名。”此处“巴东”是指巴东郡之东。巴东郡为东汉末至唐朝的郡级行政区域,郡治鱼复县(今重庆奉节县,后曾移至秭归一段时间)。巴东又可泛指地处三巴(巴郡、巴东郡、巴西郡)之东。
名称起源
隋开皇十八年(598),乐乡县更名为巴东县。
名称历史
夏末商初。属廪君巴国地。《华阳国志》(东晋·常璩著)载:“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与焉。”周。西周至春秋中期,属夔子国。春秋中期至战国鲁僖公二十六年(前634),属楚国南郡巫县。《古今图书集成》(清·陈梦雷著)载。巴东县,周,夔子国。战国,属楚。《湖北省建置沿革》(蔡东藩著)载:巴东县,楚之巫郡也。秦。属荆州南郡巫县。《古今图书集成》载:秦汉皆巫县地,属南郡。汉。西汉,属荆州南郡巫县。东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属永宁郡巫县,建安六年(201),属巴东郡巫县,建安二十一年(216),属固陵郡巫县。《华阳国志》载: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分巴东郡为三郡,以鱼腹(亦为人复,今奉节)为固陵郡,郡治白帝城。三国蜀章武元年(221),蜀宜都郡地。吴黄武元年(222),蜀吴猇亭之战后刘备兵败后并入吴,属吴北荆州建平郡巫县。郡治秭归东。清同治《巴东县志》载:初属蜀,后入吴,隶北荆州建平郡巫县。《三国会要》(杨晨著)载:魏立北巫县,《明帝纪》作巫县,(汉巫县境属南郡,有巫山,有白帝城,且南及巴东、建始、恩施等县)。吴永安三年(260),属荆州建平郡地。晋太康元年(280),属荆州建平郡巫、秭归县地,郡治巫县。南朝宋泰始五年(469),属益州建平郡归乡县,时置三巴校尉于白帝城,立府,郡治在今旧县。齐建元二年(480),属巴州建平郡归乡县。梁普通六年(525),属信州信陵郡归乡县,郡治移至今五里堆。陈太建二年(570),属信州信陵郡,州治安蜀城,郡治今五里堆。北周天和三年(568),属乐乡县。隋初(589),属信州乐乡县,废郡,州治白帝城,县治从五里堆移回旧县坪。开皇十八年(598),乐乡县更名为巴东县,属信州,州治白帝城,县治旧县坪。巴东县名始后无更名。大业三年(607),属巴东郡,郡治人复(亦称鱼腹,今奉节)。唐武德二年(619),属归州,是年夔州分置归州,州治秭归。天宝元年(742),属山南东道巴东郡,郡由归州改,郡治秭归。乾元元年(758),属山南东道归州,郡复为州。五代,属前蜀归州,后唐同光三年(925),属南平归州,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归宋。北宋乾德元年(963),属荆湖北路归州。咸平二年(996),分为荆湖北路。南宋建炎四年(1130),属夔州路归州。绍兴五年(1135),属荆州湖北路归州;三十一年(1161),属夔州路归州。宋乾道年间(1165-1173),县治从江北旧县坪移至江南金子山麓。元至元二十年(1283),属湖广行省归州。至正十五年(1355),隶属四川行省归州。至正二十四年(1364),属夏主明玉珍地。明洪武九年(1376),属湖广布政使司、荆州府、夷陵州、巴东县。隆庆四年(1570),属湖广布政使司荆州府归州。清顺治元年(1644),属南明(朝)归州。康熙三年(1664),属湖北布政使司荆州府归州。康熙中期直隶于荆州府。雍正七年(1729),属湖北布政使司归州直隶州;十三年(1735),属湖北布政使司荆宜道宜昌府。1914年,废府制,直隶湖北省。1915年,属湖北省荆州南道。1922年,属湖北省荆宜道(一说为1921)。1932年,隶湖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1936年隶属第七行政督察区。1939年,直隶于湖北省。1940年,复隶属湖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1949年11月3日解放后,隶属湖北省恩施专区。1970年,属湖北省恩施地区。1983年12月,属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4年,县人民政府驻地从老城迁至黄土坡新城。1993年4月州,更名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隶属关系未变。
热门文章
遮浪街道
荒佃庄镇
板利乡
口岸街道
石园镇
吕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