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阳县

名称

昔阳县

拼音

Xīyáng Xiàn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山西省

所在城市

晋中市

所在区县

昔阳县

名称含义

“山西曰夕阳,山东曰朝阳”,因地处太行山之西,故名夕阳,后来夕阳转化成“昔阳”。“昔阳”一名最早出现在《左传·昭公十二年》:“晋荀吴伪会齐师,因假道于鲜虞,遂入昔阳。八月壬午,灭肥,以肥子绵皋归。”这段历史故事是说,公元前530年,晋国势力开始向晋东扩张,晋国大将荀吴诡称要会合齐国军队,向鲜虞借路,趁机攻入昔阳,灭肥国,俘获肥子绵皋,胜利归国。故事中的鲜虞为春秋时期的民族部落,白狄中的一支,其国都旧址在今河北省正定西北,战国时期为中山国。肥也是春秋时期的白狄小国,子爵,相传其都城昔阳即今昔阳县东50里东冶头村的“昔阳故城”遗址。

名称起源

1914年,乐平县更名为昔阳县。以古为昔阳得名。

名称历史

西汉于今县西部置沾县,属上党郡;于今县东部置上艾县,属太原郡。东汉西部的沾县仍属上党郡;东部的上艾县属常山国。建安中置乐平县,属乐平郡。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废乐平郡,乐平县并入沾县,属太原郡。孝昌二年(526)于今和顺县重置乐平郡及乐平县。北齐郡、县同迁沾城(今县城)。隋开皇初废郡,县属并州;开皇十六年(596)于县置辽州,并置东山县。大业二年(606)废辽州及东山县,乐平县属并州。唐武德三年(620)于乐平县再设辽州,六年辽州移治辽山,乐平改属受州;贞观八年(634)废受州,乐平复属并州;开元十一年(723年)属太原府。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乐平县改属平定军。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改属平定州,兴定四年(1220)升县为皋州。蒙古至元初废州复县,至元二年(1265)省县为乡入平定州,七年复置乐平县。明因之。清嘉庆元年(1796)省乐平县为乡入平定州。1912年恢复乐平县。1914年因与江西省乐平县重名,改称昔阳县,属冀宁道。1927年直属山西省。1937年10月,属第三行政区。1938年分置昔东、昔西两县,分属冀西专区和太行第一办事处。1941年8月,昔东改属太行区第一专员督察专署;昔西改属太行区第二专员督察专署。1945年9月复为昔阳县,属太行区第二专员公署辖。1949年5月,归左权专区;8月,改属榆次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1月,划归阳泉市。1959年3月,易称昔阳协作区;5月改称昔阳郊区;6月复为县,属晋中专区。1968年属晋中地区。1999年9月2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晋中地区,设立地级晋中市,属晋中市。

昔阳县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