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巴林右旗

拼音

Bairin Yòuqí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内蒙古自治区

所在城市

赤峰市

所在区县

巴林右旗

名称含义

巴林系蒙古语,由人名逐步演变成一个部落名。

名称起源

以蒙古部落名称而得名。其地名最早见于13世纪蒙古文名著《蒙古秘史》。至明初,明人用汉字写的《秘史》译作巴阿邻。用波斯文撰写的14世纪名著《史集》汉译作八邻。《蒙古秘史》记载,孛端察儿与其兄征服一群“无主”的百姓时,捉拿到扎儿赤兀惕部名叫兀良合真的妇女,这个女人又跟孛端察儿生了一个儿子。因为她是被捉拿的女人,就给这个儿子取名叫巴阿里歹。巴阿里歹的子孙形成了一个部落,叫巴阿邻部,即巴林部,故得名。

名称历史

清太宗天聪八年(1634),划定旗界。清顺治五年(1648),建立旗制,设札萨克衙门,会盟昭乌达。雍正初年(1723),属热河厅。雍正十一年(1733),属承德府八沟理事同知厅。乾隆四十三年(1778),属热河道赤峰县。中华民国前期属热河特别区,伪满时属伪兴安西省,改札萨克衙门为伪旗公署。1945年10月,建立旗政府。1947年,建巴林右翼旗人民政府,属热河省昭乌达盟人民政府辖。1949年5月,随昭乌达盟归内蒙古自治区,辖5个努图克、2个区。1952年,行政区划变更为1个区、5个努图克。1954年,巴林右翼旗人民政府改建为巴林右翼旗人民委员会。1957年,更名为巴林右旗人民委员会,同年,撤努图克、区改建苏木、乡,辖9个苏木、8个乡。1958年,改建为10个人民公社。1961年,增建到14个人民公社。1968年,改建为巴林右旗革命委员会。1969年,随昭乌达盟划归辽宁省。1979年,随昭乌达盟复归内蒙古自治区,复建巴林右旗人民政府。1983年,盟改市,属赤峰市辖。1984年,改建为15个苏木、2个乡、2个镇。2001年,将原来的19个苏木乡镇调整为12个苏木、2个乡、2个镇。2006年,撤乡并镇,由16个苏木乡镇合并组建为3个苏木、5个镇。2012年,行政区划调整,将查干沐沦镇划分为查干沐沦苏木和巴彦琥硕镇。巴林右旗人民政府驻大板镇,辖西拉沐沦、巴彦塔拉、幸福之路、查干沐沦4个苏木和大板、索博日嘎、宝日勿苏、查干诺尔、巴彦琥硕5个镇,沿用至今。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