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县

名称

宾川县

拼音

Bīnchuān Xiàn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云南省

所在城市

大理白族自治州

所在区县

宾川县

名称含义

宾川之名,源于白语音译,意为“产盐或易盐之地”。

名称起源

明弘治七年(1494),置宾川州,始有宾川地名。1913年,改宾川州为宾川县。该地名来源于白语,因地方特产得名。

名称历史

战国至秦代,宾川县境属滇国叶榆地。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郭昌将兵略滇,在滇池(今晋宁)设益州郡,叶榆、云南(今祥云、弥渡)均属益州郡。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哀牢(西南地区古代民族)国王归附,设永昌郡。原属益州郡的叶榆、云南等地划归永昌郡。蜀汉建兴三年(225),诸葛亮平定南中,改益州郡为建宁郡,设庲降(地名,今曲靖)都督,统管南中七郡,宾川属云南郡。西晋泰始六年(270),设宁州,领南中七郡,宾川属云南郡云平县。北周时改称南宁州,宾川属云南郡云平县。唐朝贞观年间(627—649),一部分“磨些蛮”南迁至宾川县境内,建立越析诏。开元二十年(732),越析诏为南诏吞并,宾川为蒙氏太和楚场地。五代、两宋时期,宾川属郑买嗣大长和国、赵善政大天兴国、杨干贞大义宁国、段思平大理国地,宋代后期为大理国河东赕。元代宾川属大理总管府,为太和、赵州、云南三县地。明弘治七年(1494),乡人吴让吁请设州治、建城郭,朝廷同意。割太和县(今大理市)九里、赵州(今大理市凤仪镇)一里、云南县(今祥云县)二里,于宾居川置宾川州,筑大罗卫城,设知州和大罗卫指挥使司。清顺治十六年(1659),裁大罗卫指挥使司,社大罗卫守备。康熙五年(1666),裁大罗卫守备。1913年,改宾川州为宾川县,属腾越道(今腾冲县)。知州改称县知事,县衙改称县公署。1919年,县知事改称县长,县公署改称县政府。1950年1月1日,宾川县人民政府成立,属大理行政专员公署。1958年,宾川、祥云、弥渡三县合并为祥云县,属大理白族自治州。1961年3月,撤销祥云大县,恢复宾川县建制,属大理白族自治州,名称沿用至今。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