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干县

名称

余干县

拼音

Yúgàn Xiàn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江西省

所在城市

上饶市

所在区县

余干县

名称含义

因驻地城邑“余干”得名。“余干”以居余水之水涯处得名。商周时余干地属干越族活动范围,故别称干越。简称干。

名称起源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设余干县。

名称历史

夏、商为先越域地。西周为干越(干国)域地。春秋战国先后属吴、越、楚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设余干县,属九江郡,辖兹、义、善乡。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属淮南国。六年(前201),更名余汗(音干)县,属淮南国豫章郡,辖兹、义、善、乐安、葛兴、葛阳、晋兴乡。新莽始建国元年(9),易名治干县。东汉建武元年(25),复名余汗县。汉熹平七年(178),析乐安乡设乐平县。汉兴平元年(194),余干地归孙吴管辖,属庐陵郡。约汉建安四年(199),析东境地设上饶县。十五年(209),析葛兴、葛阳乡设葛兴、葛阳县,属鄱阳郡。三国吴属扬州。晋元康元年(291),析晋兴乡设晋兴县。晋建兴元年(313),兴安县并入余汗县县境。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复名余干县,撤晋兴县并入余干县境。梁承圣二年(553),属吴州。陈天嘉年间(560—566),以兴安县故地设安仁县。光大二年(568),属鄱阳郡。太建十三年(580),属吴州。隋开皇九年(589),属饶州,划安仁县并入余干县。太业三年(607),属鄱阳郡。唐武德四年(621),属洪州都督府饶州,以兴安县地域设长城、玉亭县。八年(625),划长城县、玉亭县并入余干县。贞观元年(627),属江南道饶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属江南西道饶州。天宝元年(742),属鄱阳郡。乾元元年(758),属饶州。永泰元年(765),析玉亭县域地和弋阳县西境设贵溪县。五代南唐天祐三年(906),析习泰、泰安、安乐、福应四乡并入钟陵县。南唐兴平二年(938),属永平军,原并入钟陵县四乡划归余干县。北宋端拱三年(990),属江南东路饶州。南宋建炎四年(1130),属江南路饶州。绍兴元年(1131),属江南东路饶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属江浙行省饶州路总管府。元贞元年(1295),县升为余干州。至正二十一年(1361),属江西行省鄱阳府。明洪武二年(1369),复名余干县,属江西承宣布政使司九江道饶州府。正德七年(1512),析万春、万年、政新乡及鄱阳、乐平、贵溪县部分域地设万年县,析习泰乡三图及临川、金溪、进贤县部分域地设东乡县。清顺治二年(1645),属广饶九南兵备道饶州府。1914年,属江西省浔阳道。1926年,直隶江西省。1932年,属第四行政区。1936年,改属第六行政区。1949年,隶属乐平专区。1950年,属浮梁专区。1952年9月,属上饶专区。1971年4月,属上饶地区。2000年10月,属上饶市。沿用至今。

余干县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