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永乐镇

拼音

Yǒnglè Zhèn

类别

乡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重庆市

所在区县

奉节县

名称含义

清末,爵爷鲍超到巫山庙宇镇巡视,经大渡口无舟涉水而过江,当即令地方设立渡口,渡船,以方便人们过江,乡人对此感到满意快乐,便将渡口取名为永乐渡,沿用渡口名的“永乐”二字,故名。

名称起源

根据境内有一永乐渡而得名。2004年7月,因区划调整,合并原永乐镇、江南乡、长凼乡的长凼村,设立永乐镇。

名称历史

明末清初,属南岸都里。清属观武镇、安坪驿乡,后改属第一区小字乡。民国初沿袭清建制。1916年,改属第三区。1919年,属小字总团。1930年,属小字乡。1935,年属小字联保。1936年,境内为小一联保。1940年,属小一乡;同年8月属文峰乡,1941年,属新民、文峰乡。1946年,撤区,乡直属县政府管辖。解放后属明末清初,属南岸都里。清属观武镇、安坪驿乡,后改属第一区小字乡。民国初沿袭清建制。1916年,改属第三区。1919年,属小字总团。1930年,属小字乡。1935,年属小字联保。1936年,境内为小一联保。1940年,属小一乡;同年8月属文峰乡,1941年,属新民、文峰乡。1946年,撤区,乡直属县政府管辖。解放后属观音区新民乡。1951年3月,分新民乡增设江南乡,驻罗家沱。1953年9月,大乡划小乡,境内有第一区江南、藕塘、观武乡;第二区对县、永乐(始名)、铜桥乡。1955年3月,对县乡划归第一区,铜桥、永乐乡划归第十二区;同年11月,合区并乡,境内有草堂区对县乡;新民区江南乡。1958年11月,境内有草堂区对县公社;新民区江南公社。1961年6月,对县公社分为对县、永乐2个公社。1962年2月,改属城关镇管辖。1981年9月,实行地名标准化管理,对县公社辖6个大队,其白蜡改为白龙、胜利改为铜桥、群英改为酒溜大队;永乐公社辖5个大队;江南公社辖12个大队,其东风改为乌龙、桂花改为三梁、曾家改为西牛大队。1983年10月,改为乡、村建制;1988年10月,江南乡改属城关区;同年11月对县乡铜桥村分为铜桥、吴家2个村,酒溜村分为酒溜、安渡2个村。1992年9月,撤销对县、永乐乡合并为永乐镇,驻李家坝,1999年,迁至今址,与江南乡属城关区工作委员会管辖。2001年7月,永乐镇、江南乡直属县政府管辖。三峡库区形成后永乐镇淹没白龙村1、14组及2—4组部分;铜桥村1—6组;对县村1—10组;安渡村1、2、4、6、7组部分;酒溜村1—4组;永乐村3—6组部分;三义村4、12、13、14组全部及5、15组部分。江南乡淹没江南村1—3组全部及6—9组部分;大坝村1—2组全部及8、9组部分;观武村1—2组全部及8、9组部分;陈家村1—6组及10组部分;石榴村6组部分。2003年3月行政村建制调整,永乐镇11村并5村;江南乡12村并4村。2004年7月江南乡及长凼乡的长凼村划入永乐镇,辖10个村。2008年10月,幺店、江南、陈家3个村改为居委会。永乐镇沿用至今。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