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角奎街道

拼音

Jiǎokuí JIēdào

类别

乡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云南省

所在城市

昭通市

所在区县

彝良县

名称含义

据清康熙编纂之《古今图书集成》记载:明正德十年(1515),土僚普法恶起义之事为“葛魁”。《晋书》载“葛僚”是明代土僚族的祖先。《据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一书考证“乌蒙北”,“泸州南”是葛僚之地。疑“葛魁”是葛僚族头领居住的地方。清乾隆《镇雄州志》载名“葛魁”,后演变为戈魁,意为雄阔峭壁之意。1913年县治所由奎香迁往戈魁后,邑人谓“葛魁”字义不佳,取角木胶、奎木狼二星宿名之首字,音谐义美,为吉祥之意,故名角奎。

名称起源

因寓意得名。

名称历史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彝良建县,今角奎镇地域属当时的下西升平里管辖范围。清宣统二年(1910),县治所由奎香迁往角奎。1912年,全县划分为上、中、下3个区,属中区管辖。1930年以后,推行自治,全县设区建乡镇,属一区管辖。此后,行政区划又有变化。1950年4月以后,属一区管辖。1958年10月,撤销区建制,成立人民公社,县辖角奎镇不变,建立塘房公社和大河公社。塘房公社辖塘房、小河、团林、大湾、花桥、马窑、位卓等15个管理区,大河公社辖新场、大马、马腹、石垭、漆树等19个管理区。1961年冬,将塘房、大河两个公社划小,成立塘房、河湾、大河、新场、马腹、漆树6个县直属人民公社;角奎镇仍为县辖镇。1962年9月,撤销6个县直属人民公社,成立塘房区和大河区。塘房区辖塘房、花桥、小河、发达、马窑、拖脚、河湾、位卓、寨子9个公社,大河区辖阿都、大河、大马、马腹、石垭、漆树、半边街7个公社。1968年8月,由昭通军分区批准,成立角奎镇革命委员会。1969年6月,区改称公社,塘房区改为塘房公社、大河区改为大河公社,原辖公社改称大队。1982年10月,经省民政厅批准,塘房公社更名为“花桥公社”。1983年3月,成立角奎镇人民政府。1984年3月,农村机构改革,改公社为区公所,改大队为乡、镇。角奎镇为县辖镇,行政区域沿旧,辖东片、正街、北片、河外4个居委会;花桥公社改为花桥区,辖塘房、花桥、小河、发达、马窑、拖脚、河湾、位卓、寨子9个乡;大河公社改为大河区,辖新场镇(辖原大马大队)、阿都乡、大河乡、马腹乡、石垭乡、漆树乡、半边街乡。1988年1月,区、乡体制改革,撤区建乡镇,原乡、镇改设村公所、办事处。将原花桥区所辖的塘房、寨子、马窑、拖脚、河湾、位卓、花桥7个乡和原大河区所辖的大河、阿都2个乡划入角奎镇;将原大河区所辖的新场镇和马腹、石垭、漆树、半边街4个乡划出,新建新场乡;将原花桥区所辖的小河、发达2个乡和原荞山区所辖的熊乐、坪政、杉林、花溪4个乡划出,新建发达乡。角奎镇辖角奎、大河、阿都、寨子、位卓、河湾、拖脚、马窑、花桥、塘房10个办事处,新场乡辖大马、马腹、石垭、漆树、半边街5个村公所,发达乡辖小河、发达、熊乐、坪政、杉林、花溪6个村。2006年,将原新场乡、原发达乡和原毛坪乡所辖的发界村划入角奎镇。2021年3月省政府批复撤销角奎镇,设立角奎街道。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