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

名称

应县

拼音

Yìng Xiàn

类别

县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山西省

所在城市

朔州市

所在区县

应县

名称含义

据清乾隆《应州续志》载:“以境内龙首、雁门二山南北相应,城当其间故名。”

名称起源

五代后唐置金城县并置应州。1912年,为应县。

名称历史

春秋为林胡、楼烦等部落活动区域。战国属赵国代郡。秦属雁门郡。西汉属剧阳县。王莽新朝改剧阳为善阳,东汉初复旧。三国属鲜卑族人游牧地。西晋永嘉六年(312)为鲜卑族占据,属代国。北朝北魏属平城近畿,西部属桑干郡,东部属繁峙郡。隋代属马邑郡神武县。唐代属朔州。唐末晋王李克用筑金城县城,并于金城县置应州,县属之。后晋天福元年(936),割给契丹。辽属西京道,应州置彰国军节度。金代属西京路,应州领金城县。元代属大同路,应州领金城县。明代属山西布政司大同府。1912年,应州改置为应县,属山西省。1937年9月,县城和平川被日军侵占。1938年2月,南部山区由应山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属山西省第一行政区。1941年1月,改为应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属晋察冀边区二专署(后改为五专署)。1945年8月,国民政府辖县城及周边地区。1948年5月,人民民主政府由乡村迁入县城,属晋察冀北岳区。1949年10月,属察哈尔省雁北专区。1952年11月,改属山西省雁北专区。1958年9月,应县与山阴县合并为山应县。1959年7月,复设应县,属晋北专区。1961年9月,属雁北专区。1972年,属雁北地区。1993年7月,撤销雁北地区,应县划归朔州市。

应县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