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东街道

名称

台东街道

拼音

Táidōng Jiēdào

类别

乡级行政区

所在省份

山东省

所在城市

青岛市

所在区县

市北区

名称含义

因辖内台东镇,因此命名为台东街道。因位于明代所设烽台岭(今贮水山)之东,故名“台东”。据《杨氏族谱》记载,明代杨姓先祖从云南迁居崂山乌衣巷,继之迁至此(今台东邮电局一带)创立杨家村。1893年清朝总兵章高元在杨家村北侧设立军用有线电报房。1897年德国占领胶澳后,杨家村被划入德国租借地内界青岛区,为该区内9个小区之一。德国征购青岛村、会前村、鲍岛村诸村,部分村民相继迁至杨家村附近空地建房栖居,形成台东镇。

名称起源

2008年市北区政府撤并街道时,根据辖内历史地名对其命名。

名称历史

辖域明清属即墨县仁化乡。1908年德国征购杨家村所有房产后拆除,村民外迁,杨家村逐步融入台东镇。1910年德国总督府调整区划,将青岛区内的9个小区合并为4个区(镇),其中台东镇、杨家村、扫帚滩3个小区合并为台东镇,使之逐渐由乡村转为市镇。德国总督府采用中国传统棋盘式布局方式,规划、设计、建设台东镇,街道横平竖直,住宅密度较大,整个区域划分为84个建筑地块,以台东三路为主线向四周辐射,形成今台东一路至台东八路,清和路到菜市路之间的区域后成为平民、劳工聚居区。同时设立清河路基督教堂、蒙养学堂(今台东六路小学)、台东镇巡捕房等设施。日本占领胶澳后,发展纺织业,山东各地劳工再次涌入青岛,若干工人选择在台东镇居住,使之人口大幅增加,地域不断扩展,市井日益繁盛。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胶澳主权后,撤销台东镇,设立台东区;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后,辖域属青岛特别市(次年改称青岛市)台东区。1932年属青岛市第四自治区。1938年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后,先后属“青岛特别市”“台东区”“东镇区”。1945年抗战结束后,属国民政府青岛市台东区。1949年后属青岛市人民政府台东区。1954年威海路街道、台东八路街道、利津路街道和丰盛路街道设立。1960年台东街道属青岛市首个城市人民公社——台东人民公社(与台东区人民政府合署),后撤销。1994年区划调整后,属市北区。1996年威海路街道与台东八路街道合并,组建新的威海路街道,辖威海路、大名路、沈阳路、和兴路和台东六路5个居民委员会;同年利津路街道、丰盛路街道合并成为新的利津路街道。2001年各居民委员会改为社区。2008年威海路街道更名为台东街道,利津路街道撤销,其丰盛路、芙蓉路、威海路步行街、顺兴路4个社区划归台东街道。

本文来源: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